2014 I/O归来:Google连接一切

6月,WWDC 2014与Google I/O  (大部分演讲视频都公开。Youtube须要翻墙,很值得一看)相继召开。今年是我第三年參加Google I/O大会。

三年间。Google积累了非常多技术、做出了非常多产品。

本届Google I/O大会,Google向世界展示了一幅场景:Google正在连接一切。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Xerox公司PARC研究中心的Mark Weiser提出了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概念。

在普适计算的模式下。人们可以在不论什么时间、不论什么地点、以不论什么方式进行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而早在14年前,微软就曾希望基于普适计算利用Windows统一世界,现在的苹果公司也在依靠iOS走向相同的方向。Google则在本届I/O大会上向我们展示,它离这个未来更近。并告诉我们该怎样走向未来。

Google Now、Knowledge Graph、App Indexing为连接世界铺路


2012年Google I/O的主角是Google Glass。但在Google Glass背后有个非常重要的产品:Google Now。Google Now在Google Glass上呈现的是卡片式、响应式交互界面。随着多屏时代来临,卡片式交互界面将很重要。

比方在眼镜、手表、汽车以及电视等各类屏幕上。交互界面最本质的实现方式应该是语音识别,因此在Google的蓝图中,Google Now是当中最重要的一环。

眼下我们的移动互联网仍然处于原生APP时代,每一个APP之间互不同联,APP内的信息相互分离。

而在未来,信息互通的趋势不可避免,会像如今的Web一样。长远看,信息必定走向连接,而不是封闭隔离。这也是Google一直以来努力促进Chrome与Android融合的原因。

Google最核心的资产是Web。即搜索信息数据。基于此,Google 2013年公布了Knowledge Graph,这一产品能够将搜索结果进行知识系统化。搜索不论什么一个关键词都能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Knowledge Graph成功后。Google将可以更好的以卡片式交互界面向用户提供服务,比方用户关注一部电影。通过卡片式交互界面将能方便地显示主演、上映时间等信息。非卡片式界面将会使得内容堆积在一起。这类Web时代的信息呈现方式在手机、手表、眼镜等屏幕上的用户体验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所以Google早已開始为移动互联网连接世界做准备,Google Now、Knowledge Graph等产品也可以说是为此诞生。

APP信息互通上,Google还做了不少工作。在Android 4.4中,Google推出了App Indexing功能,该功能利用深度链接(Deep Link)能够实现应用内的内容搜索。APP中的文章内容能够被URL化。能够被搜索引擎抓取。即实现对APP内容的索引。举例来说,用户搜索CSDN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在CSDN的移动应用中存在。在搜索结果中点击链接将会自己主动打开CSDN移动应用并跳转到相关内容页。当然,前提是用户必须已经安装了相关应用。

Google 的愿景是让信息唾手可得,Google此举也将相互分离的APP通过搜索引擎打通。眼下。该技术的应用不过针对APP中内容的搜索。但这个技术相同可以利用来实现APP之间的跳转。2014年3月,国内手机管理软件豌豆荚也曾公布应用内搜索技术协议。兼容App Indexing。基于此。用户可以在豌豆荚应用中搜索内容。并跳转至相关移动应用。

Android L成为连接Google服务与用户的中枢

Google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产品有自己的特点。即任意。

Google产品的第一个版本号都比較任意。甚至能够说粗糙。从Android 1.0到如今的可穿戴设备操作系统Android Wear、车载系统Android Auto莫不如是。

而苹果则是第二种范儿。必须把产品做成功。每次对自己都是一种挑战。

苹果宣称自己是一家有软件基因的硬件公司,而硬件产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每款产品推出后须要估计销量。所以它的产品必须做到市场上大部分人能接受的程度。而Google的特点是产品能用就推出。然后在兴许版本号中进行更新,或许会在3.0版本号中才会成熟。

互联网公司的特点就是不停迭代。

GoogleAndroid 5.0上下了非常大功夫。他们宣称Android 5.0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公布。虽然有人觉得Android 5.0Windows PhoneiOS的混合体,但其实。Android 5.0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Android 5.0一次性公布了5000API,之所以这么做,我觉得是在为未来的跨屏以及与Web结合做准备。这样数量级的API。势必将促进Android成为未来最强大的生态系统。并且。就眼下的市场占有率来看。Android的市场份额已经不可动摇。在未来的多屏时代,Google的策略很清晰,通过对Android的复制、有针对性的设计。从而产生如Android WearAndroid Auto等系统。结合眼下Google的自身技术资源优势打造全生态系统未尝不可能。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Android 5.0界面的明亮度有了非常大改变。在Andy Rubin主管Android时。团队非常独立,他也刻意营造了一个和Google不一致的设计风格。Android 1.0~2.0时代。属于project师时代,界面设计比較丑。到Android 3.0时代,Matias Duarte增加主导了Android的设计。当时的风格偏黑色。

Android 4.0開始,其设计界面逐渐明亮。Sundar Pichai接替Andy Rubin之后。Android已经成为了Google的中心,成为承载将Google服务与用户连接的中枢。因此Android不再独立与Google团队之外,界面风格也逐渐与Google总体风格趋同。Chrome与Android将越走越近。这也是多屏时代的必定性。


设计语言Material Design完毕连接一切最后一步


Google积累了大量的资源。首先是Web资源,Web上Google积累的信息内容许多,除了搜索爬虫获得的大量站点信息内容之外,地图数据也是其优势。尽管在今年的Google I/O上并没有提地图服务,但地图积累了大量优质的信息,如POI(Point of Interest)的信息。其次是大量的第三方开发人员,Google在2005年收购Android,2007-2008年开源Android,经过多年发展后积累了大批开发人员。

最后是Google最核心的云端技术。

而利用这些已有资源,Google怎样走向未来?Knowledge Graph整理信息内容。Google Now展示信息内容,而开发人员则是依照Google定义的规则利用内容为用户开发应用服务。规则定义上。Google在今年的I/O大会上推出了设计语言Material Design

Material Design是本届I/O大会上谈论最多的东西,设计语言代表了能与用户进行交互的规则,Material Design不仅会仅仅用于Android系统中,在将来的多屏互动、交互设计中都能够适用。提出这套设计语言,是希望帮助开发人员跟上其步伐,将其资源利用好。一旦Material Design成为标准。Google背后的AndroidChrome就行真正迎来连通世界的机会。由于全部的屏幕。包含智能手机、智能手表、车载系统及智能电视都将在这一套标准设计语言下来设计。

比方Android Wear,它是Android裁剪之后的精简版,操作方式仅剩下上下左右滑动、点击,设计风格与Google Now的卡片式风格一样。而动态效果採用的则又是Material Design。因此,积累了这些之后。全部屏幕都将拥有统一的设计风格、交互界面等。


如今整个多屏市场仍然处于初期,面临挑战非常大。比較像2006年的智能手机市场:苹果还没有引领市场、品牌混乱、产品处于0基础阶段、用户量不高……比方汽车市场仍然是各自为阵。电视与手表更不用说。如上面所说,以手机为中心,把全部能够看到的屏幕系统以Android为基础裁剪出来,Google凭借Material Design设计语言将这些屏幕无缝连接的趋势是必定的。

PC上的对话逻辑是基于Link,须要在大量网页之间进行页面跳转。而网页页面实际上是多块化。

这种逻辑在移动互联网世界中一定会被又一次设计,全部的产品和技术将以Mobile为中心进行设计、向外拓展。这也是为什么GoogleMaterial Design的地位提的很高。

Material Design与微软的Metro一样,其核心是打造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基于鼠标的的Web方式是早在三四十年前就定下来的。就像苹果将Objective-C摒弃推出Swift一样,我们在经历一场以手机为中心的技术革命更新换代。这场革命的体现可能就是须要採用新的编程语言、採用新的设计语言、使用很多其它的云服务、用更简洁的交互方式开发新一代应用、新一代的应用会部署在各种屏幕上、它们之间的信息是无缝连接的。

其它

为什么是Google拿到这张船票?在如今这个多屏时代。也是最重要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眼下我们所能见到的各类屏幕中,手机屏幕最核心。首先是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度已经很高,其次是智能手机的便携性很好。

Google在今年的I/O大会上推出了Android 5.0,从市场格局来看。移动操作系统的战争已经结束。

微软为什么会落伍?由于它错过了最重要的屏幕。每家公司都在向开发人员、厂商和用户描绘未来的场景,当初微软曾表示Windows会统治世界的,但Windows CE没有成功、Windows Mobile功亏一篑。

苹果在移动方面做的很好。拥有iPhoneiPad这种终端,但苹果在云计算上是短板。20116月的WWDC上,苹果推出了iCloud服务,那时的苹果已经開始意识到自己的弱点,即后端没有综合资源的整合能力。旗下Siris的后台也是和Bing结合的。2012年推出地图大失败。但苹果也不得不这么做,否则Google拥有的资源会越来越强。

苹果如今最忌惮的就是Google。

Google除了拥有搭载Android操作系统的终端之外。更重要的是拥有内容採集、分析及云计算能力。同一时候还拥有大量第三方开发人员。

比如在本次I/O大会上,Google还推出了Data Flow。这是为开发人员提供的工具与服务。这些技术服务,目标是让第三方开发人员开发出的应用服务可以更方便地执行在Google平台上。

尽管眼下来看Google的服务在中国市场短期内无法落地。但Google向我们清楚描写叙述了未来的场景,比方手机、系统应该怎么做、系统应该怎样通联。这对中国公司来讲。在智能汽车领域、智能电视领域存在极大的机会。

即便如此,相信Google的服务以后仍然会在中国落地。当然,这须要时间。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hlsheji/p/5203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