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眼中的世界

今天看《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关于如何阅读哲学书建议的一章,开篇提到,孩子们往往会问出伟大的问题:“你/我/他(们)在干嘛?”,“我们要去哪里?”,“你/我是谁?”,而这些往往也是哲学家们常问的问题。

这些问题来源于对本质、根源的好奇。 孩子们总是对一切充满了好奇, 不光是表象, 也对原因好奇。而哲学家们也一直在探寻生活的本质。 可能孩子们比成人更接近哲学家。

当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并不是完全失去好奇心。

但大多数成人只对结果或表象感兴趣,例如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但知道答案后, 却只有少数人会继续追问:“为什么”。

大多数成人,失去的只是对原因的好奇心。

是什么导致的? 父母、学校教育、社会氛围可能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其中估计父母的责任是最大的。

孩子们经常会一个问题重复的问很多遍。这只是简单的一种重复? 还是说这些问题之间,其实有递进关系?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要知道真正根源的原因,需要问5次为什么。网上查了下,竟然还真有这个方法 - “五个为什么”: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94%E4%B8%AA%E4%B8%BA%E4%BB%80%E4%B9%88

又或者, 孩子们一直提问是因为并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答案, 关于原因的答案, 大人们总是就表象进行回答,包括我。

当听见孩子经常性的重复问问题时,大人们多数会变得不耐烦,而且会或故意或无意的表现给孩子看。 孩子慢慢长大, 可能就变得越来越不敢提问, 即使他们心里不明白,他们想知道。 

加上学校教育和社会, 更注重结果。 当老师问,1+1等于几时, 你只要回答2就好了。 其他再多的话可能都被认为是多余。

慢慢的,孩子们可能就不再对“为什么”感兴趣了。 然后他们也渐渐没耐心探寻“为什么”了, 没耐心解释“为什么”了,没耐心听“为什么”了, 然后他们也长大了。

《小王子》里曾说, 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子, 但绝大多数大人,都忘记了自己曾经是小孩子。

当看到本文开头那段文字后, 我也在犹豫, 我是否应该尽量让孩子们保持他们对世界的好奇?

这会让这些好奇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可能会受到排挤,会变得孤独。

但是我又想, 他们总能遇到知心的朋友, 而且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在长大后, 对这个世界能有更清澈的认识,他们会主动探寻根源。

他们应该会感到更轻松自在,他们会更有主见,他们更容易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

我的孩子也有2岁多了,很庆幸我今天看到书中的那段文字, 我想, 以后我应该好好的思考和对待孩子问出的问题了。

如果我不知道答案, 就大方的告诉她, “爸爸不知道”好了。

只希望我的孩子,能继续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对本质和根源的好奇心,不会害怕探寻原因。

这样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或许能亲自去探寻,他们眼中的世界为什么是这样子的。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ee0060/p/4913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