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理论、方法与实践 之 面相对象分析

软件工程——理论、方法与实践 之 面向对象分析

在需求获取阶段,开发人员关注于理解用户以及他们的使用需求。而在需求分析阶段,开发人员关注于理解系统需求构建的内容,其核心是产生一个准确的、完整的、一致的和可验证的系统模型称为分析模型。

面向对象的分析模型由三个独立的模型组成:

1、功能模型:由用例和场景表示。

2、分析对象模型:由用例图和对象图表示。

3、动态模型:由状态图和顺序图表示。

在分析对象模型中,分析类是概念层次上的内容,用于描述系统中较高层次的对象。在分析阶段,分析类直接与应用逻辑相关,而不关注纯粹的技术实现问题。从软件的功能需求来看,分析类可以划分成实体类、边界类和控制类3种类型。

实体类:表示系统储存和管理的永久信息

边界类:表示参与者与系统之间的交互。

控制类:表示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业务控制逻辑。

为了识别分析类,通常需要充分理解系统内部的行为,因此需要在最初的用例模型中适当补充说明系统内部是如何响应外部请求的。在理解和补充用例模型的基础上,开发人员需要确定一组备选的且支持用例行为的一些分析类。

顺序图可以将用例和分析对象联系在一起,实现将用例的行为分配到所识别的分析类中,并且帮助开发人员发现和补充前面遗漏的分析类,得到改进的分析类。

在分析了对象之间的交互行为之后,开发人员需要建立分析类图,即定义分析类之间的关系和分析类的属性。

分析模型是在多次迭代和调整过程中产生的,并且需要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的密切交流才能保证分析模型的正确性。在建模完成之后,必须组织开发人员和用户对形成的分析模型进行正式评审,确保分析模型的正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可行性。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dqczhl/p/4298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