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GIS开发系列-- 入门季(2) MapView与图层介绍

一、MapView

             MapView是Arcgis中的最基本的类,与高德地图SDK的MapView的重要性一样。MapView的创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Layout文件中直接写控件。一种是实例化,MapView mapView = new MapView(Context context);

    1. <com.esri.android.map.MapView  
    2.    android:id="@+id/map"  
    3.    android:layout_width="fill_parent"   
    4.    android:layout_height="fill_parent"  
    5. /> 

1.addLayer(Layer layer),添加图层。可以添加网络图层与本地图层,tpk文件,shp文件,json数据等。

图层的添加是有顺序的,一层一层叠加,后面的图层会覆盖前面的图层。removeLayer(int index),移除图层。getLayer获取图层,通过顺序id,url地址等获取。

2.setExtent设置MapView的所显示的范围。

3.zoomin地图缩小,zoomout地图放大。

4.setOnSingleTapListener(OnSingleTapListener onSingleTapListener),MapView的单击事件,返回的是float screenx, float screeny,屏幕的x与y值,通过toMapPoint(float screenx, float screeny),将屏幕坐标转化为地图坐标。

5.toScreenPoint(Point src),将地图坐标转化屏幕坐标。

6.setOnLongPressListener(OnLongPressListener onLongPressListener),地图的长按事件,也是返回屏幕的x与y值。

7.getSpatialReference(),获取地图的坐标系,比如84坐标或者是墨卡托等。

8.getLocationDisplayManager(),返回LocationDisplayManager,用于地图定位的显示。

9.getCallout(),返回Callout对象,用于显示气泡弹出

二、图层

Arcgis中的图层有许多,下面是图层的关系表。主要的图层有DynamicLayerFeatureLayerGraphicsLayerGroupLayerKmlLayerRasterLayerTiledLayer

下面的主要来介绍一下Arcgis的主要图层。

1.GraphicLayer,图形图层,只有一个子类ArcGISFeatureLayer。用户通过这个图层可以在MapView中自形绘制要素,通过样式与色彩绘制点、线、面。

2.TiledLayer,切片图层,子类有ArcGISLocalTiledLayerTiledServiceLayerArcGISLocalTiledLayer可以加载本地的tpk文件与切片图层,通过其子类ArcGISTiledMapServiceLayer加载网络的切片图层。

 下面的主要来介绍一下Arcgis的主要图层。

1.GraphicLayer,图形图层,只有一个子类ArcGISFeatureLayer。用户通过这个图层可以在MapView中自形绘制要素,通过样式与色彩绘制点、线、面。

2.TiledLayer,切片图层,子类有ArcGISLocalTiledLayerTiledServiceLayerArcGISLocalTiledLayer可以加载本地的tpk文件与切片图层,通过其子类ArcGISTiledMapServiceLayer加载网络的切片图层。

  1. ArcGISLocalTiledLayer local = new ArcGISLocalTiledLayer("/sdcard/<CacheName>/Layers");   
  2. ArcGISLocalTiledLayer local = new ArcGISLocalTiledLayer("/sdcard/<CacheName>.tpk");

3.FeatureLayer,要素图层,没有子类,可加载本地shp文件。通过要素的特性,快速查询具体的要素信息。加载快速。

4.DynamicLayer,动态图层。主要有子类ArcGISDynamicMapServiceLayerArcGISImageServiceLayer

WMSLayer前面两个用来加载网络动态图层与网络图像图层。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arxive/p/7751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