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

获取基本的相关信息(后续处理问题的基础) 
 
在怎样的背景环境下?发生了怎样的问题?
如果无法清楚地辨别或陈述问题的基本信息,那么,此时要面对的将不仅仅是问题本身!
      
       问题的归属(自身的问题?还是外部问题?)
 
       问题现象的描述
       级别及影响(影响层面、时间和资源投入等)--- 对应级别和影响的问题,应由对应级别和影响的人去解决
       当前问题处理参与人员
 
       确认相关版本(Component) 
       发生时间
       发生的阶段:新安装阶段?维护阶段?。。。
       发生前的操作
       设备信息:单方使用?多方共用?。。。
       当前日志收集
       远程登录信息
       。。。。。。
 
问题定性(本质) --- 清楚的辨别和描述问题
 
产品问题? --- 需求问题? --- 情绪发泄? ......
原生问题? --- 由其他问题引发的衍生问题?
个别? ---  共性?
偶发? ---  频繁?
。。。。。。
 
详细信息获取
 
报错信息来源与内容
相关配置与流程状态
Open debug level log
网络状态
服务状态
文件相关属性:目录地址、权限、所属关系、格式、链接。。。
。。。。。。
 
常用问题分析方法
 
precondition status ------>  configuration & data flow  ------>   log&infos flow ------> troubleshooting flow
每一个环节的前提条件是否成立?
每一个环节的配置和数据流是否正确?
依据每一个环节的日志或信息,能够获取怎样的判断依据?
 
      场景区分针对不同阶段和场景,侧重点不同。
      例如:如果问题发生在全新安装或全新集成阶段,那么问题发生的原因更可能与误操作,误配置,流程错误相关。
            如果问题发生在产品使用阶段,那么要首先确认的问题发生之前的状态、操作信息、业务使用背景、备份配置等。
 
最小环境:从最基本因素开始排查,逐步添加其他因素进行判断 --- 正向分析 --- 业务起点至终点
分解与排除:根据业务原理流程,逐步查找有效信息,排除原因,缩小范围 --- 反向分析 --- 业务终点至起点
 
对比:跟正确的做比较,不同的便是可疑的。纵向---同一事物不同时间段的对比, 横向---同一时间段不同事物的对比
替换:分阶段,逐步调换对象做验证 --- 换内容、换配置、换文件、换网元、换lab。。。
 
重现(在真实环境观察或模拟问题的发生): get more infos 、 open trace 。。。
模拟(虚拟环境):simulator --- 一般验证基本流程和配置
 
相似案例 : 从相似案例中获取有效信息,推动当前问题的解决
 
试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依据地多次尝试,可能会发现新的可用信息或处理方式
 
。。。。。。
 
无奈的”三板斧“
 
重置(配置)
重启(服务--》模块--》系统--》组或集群--》硬件平台)
重装(!)
 
过程中
 
      尽可能保留相关信息(log 、 screenshot、等等),作为后续处理和问题回溯的资料,例如:在相关登陆程序中启用log保留功能
      重大影响及关键操作一定要获得双授权(customer and local)
 
      及时更新状态并知会相关人
更新信息应包括:当前状态、Next action、可能的预计结果、时间点、你的困境和需求、。。。
 
问题处理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又引入新的问题出现,此时面对多个问题,应持续关注根本问题,合理排序,逐个解决,如无必要,不建议同时处理多个问题。
低头解决问题, 抬头看问题状态(自己的角色与作用、进展、性质、customer和high level的反馈。。。)
。。。。。。
 
全局关注(whole picture)
 
你只是问题处理流程上的一个环节或者节点,从整个流程上去审视本身的作用,做好该做的事,会更好促进问题解决!
从事件整个流程去观察一个阶段和环节;从一个时间范围去观察共发事件的相互影响;从一个生命周期去观察时间阶段。
 
问题闭环
 
Root Cause analysis (RCA) and Escape Defect Analysis (EDA)
探求问题的本质和处理流程的改善。
 
Customer认知
 
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customer,一般情况下,可预先假定他们是“高贵、繁忙,迫切而又茫然”的。
    高贵 -----有了情绪,分分钟就能“Management Escalation”到high level发起challenge
                    保持问题状态适当update频率
    繁忙 -----总是没时间的,极有可能没法及时回复
                    连环E-mail,连环Call;引入high level,持续请求。
                   从第三封邮件开始,明确申明这是第几次请求恢复,并设置默认选项和时间点,  作为以后的凭证。
    迫切 -----无论问题怎样, customer总是希望能够得到最快的解决。
                   慎重承诺deadline。
    茫然 -----通常不具备相关知识背景,或者了解很少很基础的一部分。
                   最初接触到的问题信息和表述,很可能不准确、不完整,未必反映问题的本质。必要时,信息需要亲自重新获取、确认和对比。
                   需要他们做某些操作时,提供详细的步骤!
如果“恰好”遇到一个“耐心好,时间充裕,懂产品”或者"肯钻研"的customer......However,everything has two sides......你懂的。

换位思考
 
假定此时你是customer,来理解customer的利害点和需求,
受限于信息不对等,理解会存在偏差,不存在“感同身受”,只是尽可能地“设身处地”去了解。
别把自己的感知强加给他人!你的理解可能只是你的主观感受,不是客观的实际状态。
 
情绪控制与沟通协作
 
人与人的区别比人与动物的区别都要大,个体的巨大差别(知识背景、技能状态、秉性喜好、利害冲突等等),必然会出现难以理解的情况。
对于过程中出现难以理解的事物,只能说。。。尽量避免情绪上的对立。
普通人一旦有了对立情绪这个内因,必然会导致态度上的消极,事物上的拖延,于己于人于事无益!
一个可行的方法:
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意愿层级 : 尽心、尽力、尽责。
尽心 ----- 愿意花费工作之外的时间和精力。
尽力 ----- 工作时间之内,力所能及地做些额外的事情。
尽责 ----- 基于事情本身完成职责之内的事情。
如果心中有“猛虎”,就把这理解为只是一份工作中的一个task而已,如果task的安排具有合理性(时间、技能、目标、资源。。。),那就遵从这个合理性的安排。
就事论事,简单直接的基于事情本身来开展,基于本职尽责。这是共同协作完成事情的基本要求,同时这也是沟通与协作基础。
万一,那么,如果。。。控制不住内心的“猛虎”,怎么办?------ 凉拌!(换task、换人、换岗位、换公司、创业吧)
 
另外一种应对方式(如果你认为这是对的)
 
            1-疑似我的问题,请拿出是我的问题的证据,否则就不是我的问题。。。拒不处理!
            2-第三方的问题。。。不做必要分析,问题透传
            3-是我的问题,但存在技术性问题向”非技术性问题“转换的可能性,于是。。。”其实这不是问题,这是需求,这是体验差的抱怨。。。。。。“
            4-过多引入其他人员。。。人多事情杂,问题仍在处理中
            5-多次频繁索取信息。。。问题本身影响微小,逐渐不再被关注
            6-问题个别罕见。。。没有足够的信息支持分析,请在问题重现时,及时提供更多信息。。。
            7-久拖不决。。。不了了之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anliven/p/5385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