氪星年货 #1:那些来自大牛的真知灼见

http://www.36kr.com/p/208720.html?vt=0

同事盖瑞有这么个口头禅:“XX,整点儿有用的。” 虽说是逗乐的话,可细想一下,36氪走的也是这路数,每篇文章、每场活动都琢磨着怎么“整点儿有用的”。

年末已至,目之所及,盘点、趋势预测一类的文章多了去了,可要真追究起来,“有用的”真的多么?年终我们必然是要做些什么的(“不作为”可不是什么好词儿),但又不愿拘于“盘点 / 趋势展望”一类的形式,于是,秉承着实用至上主义,先给大家呈上第一份年货:Gems from Sages,来自大牛的真知灼见。

整点儿有用的,Let's begin ! (专题为什么叫作“氪星年货”呀?看文章评论吧。预告:陆续还有硬菜上!)

Paul Graham

Paul Graham 有着“硅谷创业教父”的称号,“教父”一词,在我看来是实至名归的,一手创办的 Y Combinator 孵化、加速了 600 多家初创公司,其中最著名就有 Reddit, Xobni, Dropbox, Heroku, Airbnb, Homejoy, Pebble, Codecademy, Clever, Coinbase, Thalmic 等,自 2005 年成立以来,YC 总计孵化的项目估值或售价超过4000万美元的创业项目达到42个,平均每年超过了 4 个。

有成功的创业经历,再加上指导这 600 多家初创得来的宝贵经验,这些精华一总结一浓缩,于是就有了他在博客里的诸多精彩文章。比如:

如何获得创业idea?(

活在未来,再把有趣的东西做出来。(Live in the future and build what seems interesting.) 听起来奇怪,但这就是真正的秘诀。

如何融资(

在这个系列文章里,Paul Graham 以一个投资人的视角来试图指导初创企业在融资阶段,特别是在 A 轮融资以求公司业务规模扩张时,应该注意的事项。这文章有多好就不啰嗦了,对有融资需求的创业者而言,它就是一攻略!

创业须从小事做起

在 Y Combinator,我们总是说,从小事做起。很多想要创业的人相信,初创企业要么获得巨大成功,要么就干脆别启动。如果你做了一个更好的东西,人们就会蜂拥上门。反之,市场就不存在了。

如何打动投资人?

当人们在试图举起重物而不慎受伤,往往因为他们试图把力量汇集在背部来举起重物。但正确的做法是,把受力点放在你的双腿上。和投资人洽谈的过程中,缺乏经验的创业者也会犯这样的错误。他们错误地想借助少许夸张和美言来打动投资人,而不是以自己公司真正做出的事情为说服理由。

......

@李开复:推荐这篇YC Paul Graham的合伙人+夫人写的好文~

这篇好文指的就是 Jessica Livingston 七年经验总结的文章:创业路上如何避开这八只拦路虎,值得细看!

Drew Houston

Dropbox 的动向我们报道了很多,但对其创始人 Drew Houston 我们则不是那么熟悉了。但看看关于他的这两篇文章,这位创业者的实力到什么程度,相信你也能有个判断了:

如何在第一次创业就旗开得胜

本文讲述了 Dropbox CEO Drew Houston 创立 Dropbox 的一些前期经历,以及他作为一个第一次创业者,在 Dropbox 的经历让他学到了一些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值得年轻创业者细读。

在MIT 2013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关于一个网球、一个圆圈和一个数字

你在学校里犯的每一个错误都可能影响你最终的成绩,而在现实生活中,你最大的危险并不是失败,而且太安逸。

比尔盖茨的第一个公司是为交通灯开发软件的,乔布斯的第一个公司是制作塑料口哨的。两人都失败了,这是我对现实最满意的一点:过去的错误不会累积。从今往后,失败都不重要,你只需成功一次。

我打开我的笔记本电脑,读到了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只有 30000 天。一开始我也没多想, 但我拿过计算器一算,365 X 24,发现快 9000 天已经过去了!我究竟都做了什么事情。这就是我把 30000 写在小抄上的原因。就在当晚,我意识到,人生没有热身,没有练习,没有复位按钮。

Reid Hoffman

先讲点题外话,一个就发生在昨天的小故事:2004年LinkedIn B轮融资计划书详解,这是来自 Reid Hoffman 的极具参考价值的雄文,我的小伙伴们本想在年前冲刺,细心到位地把它译出来,当作给大家的新年大礼。巧的是,投资经理汪怡宁昨天下午就以投稿的形式贡献了出来!简直是想什么来什么,实在感动。如果您遇到了好文章,也有忍不住要和大家分享的冲动,欢迎投稿!

2004年LinkedIn B轮融资计划书详解

本文是 LinkedIn 在 2004 年时的 B 轮融资商业计划书,Reid Hoffman 在 2013 年把这份 PPT 公布了出来,并以投资人的角度详细了分析了 LinkedIn 每一个发展步骤所处的行业背景,在 LinkedIn 数据极为贫瘠的情况下以类比等方法论证 LinkedIn 可能的商业模式,并对创业者的融资过程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特别值得一题的是,此文的呈现形式还别出心裁,一页 PPT,接着便是背景介绍 (Context)+ 建议 (Advice),Reid Hoffman 的用心程度可见一斑。

创业者向VC推介前应知道的7件事

还是讲寻求融资,有需求的朋友建议一看。

Chris Dixon

牛人对其所在领域的理解,好似一把加速我们理解这一领域的钥匙。具体到创业和创投圈,Chris Dixon 绝对算是一个。他是硅谷知名的科技创业者和投资人,曾经创办的 Hunch 被 eBay 以大约 8000 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作为投资人他曾投过 Foursquare/Kickstarter/Pinterest/Dropbox/Skype 等诸多明星公司,现就职于顶尖风投公司 Andreessen Horowitz。

他的文章大都不长,但都称的上 inspiring。同事果子的评价是:“我会零碎的看一些 Chris Dixon 的文章,每次看完都会有新的收获和体会, 对行业以及创业也加深了一层理解。”

Chris Dixon 想法集 (

果子的话还有后半句的:“... 但总有管中窥豹的感觉,于是便有了将这些文章归类整理的想法。”于是便有了这个集合。强烈建议收藏细看!

如何走通idea迷阵?

一个明智的创业者可以预见在这个迷阵中的哪一个转角通向成功的重点,哪一个转角拐向死亡。而一个内心不明晰的创业者一旦进入迷阵即失去方向,比如他们会毫无准备地迈入“电影 / 音乐 / 文件共享 /P2P”迷阵、“图片分享”迷阵,却对该行业的历史一无所知,对同领域内的玩家毫不熟悉,对失败的教训不曾耳闻,甚至不知道当前最前沿的技术能否破除固有障碍、打破人们的想象。

Dustin Curtis

这点子也太傻了吧 —— 知名设计师、极简博客平台 Svbtle 创始人 Dustin Curtis 分享两个故事。

从当下的视角来看清未来是挺难的。人们总是很轻易且不知不觉就把一些早期产品当成无聊的渣渣,然后又只能眼睁睁地看它长成很受欢迎的产品。

Marc Andreessen

两个访谈,真知灼见在闪耀。

寻找Next Big Thing

聊聊互联网的透明化以及汽车、营销、传媒产业的未来

Ben Horowitz

Andreessen Horowitz是如何评估CEO的?

三个关键问题:1.CEO 知道该做些什么吗? 2. 如果知道,ta 能让全公司去执行吗?3. 设定好恰当的目标后,CEO 又能否顺利实现预期的结果呢?

产品CEO悖论:为什么创始人会失败

创始人是初创企业最早的产品经理。随着公司的发展,有的创始人成为了公司的 CEO,然后就陷入到了所谓的产品 CEO 悖论。

就怕流氓有文化:当天才员工成为超级混蛋

对于科技行业来说,智力必然是核心竞争力。天才的员工意味着成功,但当这些高能转化为负面能量时,其破坏力是惊人的。

Aileen Lee

独角兽俱乐部:十亿美元级初创企业有哪些特点?

成为一家 10 亿美元级的初创企业的几率有多大?0.07%。怎样才能成为这个独角兽俱乐部的成员呢?也许分析一下最近 10 年的老会员有助于发现未来的新成员。

Fred Wilson

Fred Wilson 是美国著名风投 Union Square Ventures 的投资人,说的上是笔耕不辍的类型,我们也译了他的不少好文章。

创业者该如何应对投资人的建议?

三个方法:1.做一个表格,把历次会议以及会上得到的意见全部收录进去;2. 学会“忽视”来自投资方的提议。投资人们往往有着自己的算盘和看问题的立场;3. 用户和市场才是最宝贵建议的来源。

我眼中的三个“大趋势”

Fred Wilson 称自己不会特别关注技术,更多的是看那些影响社会的大趋势。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让他明辨什么是真正的机会。

投的公司黄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Fred Wilson 多年经验总结下来两点:一,即便是最成功的 VC,压中率也只有三分之一,他自己概莫能外。二,很多 VC 最后都在那些不太成功的三分之二类公司上投注血泪,而那些顺风顺水的公司反倒不需操很多心。这是一名负责任的 VC 面临的矛盾,但只有这类 VC 才是你希望合作的。

Jerzy Gangi

很深刻的雄文一篇:

Instagram 症候群 — 为什么Hyperloop式初创得不到硅谷的青睐?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alibabaidu/p/3496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