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如何使用 SignalTap 观察 wire 与 reg 值

在FPGA程序调试时,我们除了仿真还经常的会用到SignalTap进行板级调试,其可以真实有效的反应某些变量的变化,方便我们理解内在跳转,方便Debug的运行。SignalTap需要制定时钟,根据需求进行选择,其采样遵循奈奎斯特因采样定律。

我们在Debug中有时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SignalTap中并不能观察到所有的变量值。有些变量添加进入面板后会变红,这就表示SignalTap抓取不到此数值。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综合器在综合时对一些变量进行了优化,所以就显示不出来了。下文将针对两种变量类型,wire和reg来分别讲述如何让其正常的显示出来。这一部分的知识其实很简单就是,基本思想就是使用综合属性Synthesis Attribute来控制综合时的一些优化。

wire型变量

有关于变量的综合属性这一块也可以在Quartus中的language template中查看。wire型变量的综合属性在Quartus 13中的template中显示如下,其主要命令为keep命令。Quartus软件中给出了相关的介绍。

// Prevents Quartus II from minimizing or removing a particular
// signal net during combinational logic optimization.    Apply
// the attribute to a net or variable declaration.
	
(* keep *) wire <net_name>;
(* keep *) reg <variable_name>;

其主要是为了防止相关wire型变量在综合时被优化或者是被省略。

总结出wire型变量的综合属性配置方法有以下两种。

1. (* keep * )    wire    <net_name>;
2. wire    <net_name>/* synthesis keep */;

其中,第一种写法为verilog-2001标准,第二种为之前的标准,两者可兼容。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第二种写法时,注释部分一定要写在分号之前。

reg型变量

reg 型变量的综合属性在Quartus 13中的template中显示如下,其主要命令为preserve和noprune命令。

// Prevents Quartus II from optimizing away a register.     Apply
// the attribute to the variable declaration for an object that infers
// a register.

(* preserve *) <variable_declaration>;
(* preserve *) module <module_name>(...);

防止优化掉某一个reg型的部分或整体,可以用于某一个特定的变量也可以用于一个module中的所有reg型变量。

// Prevents Quartus II from removing or optimizing a fanout free register.
// Apply the attribute to the variable declaration for an object that infers
// a register.

(* noprune *)  <variable_declaration>;

防止优化掉一个没有扇出的reg型变量,有可能是无关量,有可能是中间量。

总结出reg型变量综合属性配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 noprune *)    reg    <variable>;
2. (* preserve *)    reg    <variable>;
3. (* preserve *)    module    <module_name>(...);
4. reg    <variable>/* synthesis noprune */;
5. reg    <variable>/* synthesis preserve */;
6. module    <module_name>(...)/* synthesis preserve */;

同样有两种写法,是两种标准,读者可任意选择一款觉得方便的。同样注意的是分号的位置,因为比较重要多一多说几遍。reg型有两种,一般自行选择,如果不行就换另外一种试试,总是会有一款ok的形式。

总结

有了这样的可调综合属性,在进行板级调试时可以任意添加中间变量来观察运行状况,极大程度上方便了Debug,提高了效率。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airbird/p/11455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