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论文——大爱庄子

大爱庄子

          ——生命的坦然

  如果说史铁生的地坛是生命的坚强,那么庄子则是对生命的坦然。最爱庄子,爱他那超脱的人生观,爱他那优游自在、徜徉自适的逍遥境界。

  庄子生活在春秋时代,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十分艰难,而统治者却荒淫无道,残酷压榨百姓。这样的环境使得庄子形成了既有着消极态度,也有积极理想的人生观。而他的思想正是以他的人生观为核心而展开,继而阐述了他对自然、生活、学习、善恶和死生的见解,概括起来可以包括以道为本、 自然无为逍遥而游三个方面,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至今仍被深深推崇。

  以道为本

    于丹老师说:“儒家是我们的土地,让我们融入社会;道家是我们的天空,让我们心灵自由。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道家却给了我们更多的心灵感悟。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庄子·则阳》),气,即物质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后否定天命观的思想,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庄子·知北游》。),死,亦为客观自然的事,无君臣尊卑之别,这无异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权贵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庄子·秋水》。
    客观事物的变化,则是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庄子·则阳》。)]。庄子在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矛盾双方作用的同时,又进一步认为对立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庄子·知北游》。)]无疑的,这都是庄子继承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积极一面,是老庄思想的精华所在。
    但是,由于老子在肯定客观事物矛盾对立而相互转化的同时,却忽略了矛盾转化的条件和新旧质的区别,庄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却把朴素的辩证法进而引向了相对主义。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世界上没有是非、善恶、美丑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同上。)]双方都自以为是,而以对方为非,实际上没有绝对的是非。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必然导向怀疑主义,如庄子梦为蝴蝶,不知是庄周梦为蝴蝶,抑或是蝴蝶梦为庄周,形象地反映了这种认识论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庄子一生饱受战乱之苦,无法摆脱冷酷无情的现实,故对一切均持怀疑态度,失去了探索真理的信心,是小国寡民思想的典型表现。庄子的相对主义,固属唯心主义体系,但他觉察到了认识的相对性,指出了物质的不确定性,对后来唯物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启迪作用的。

  自然无为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道德经里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是对无为、无名的提倡。"无为"是顺应自然,顺应自然是发挥自己的自然本性,做适合自己的事情。顺应自然通过"无知"""再到"不知"的过程达到,从而人们可以在不脱离世俗生活中超越世俗生活,追求精神的自由,获得人生的快乐。“生亦何欢,死亦何忧?怜我世人,

忧患实多!”他强调淡漠无为、无我无用的“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应自然”,以天合天,“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之无我无迹。

庄子的天道无为包含朴素辩证法的思想,认为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是在变化的。庄子认为,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庄子的这种思想非常符合道家的自然比人为好的思想,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

从某种角度上说庄子的人生观也是一种达观。他对于人生一切寿夭、生死、祸福的一种超脱意义上的主观,这种达观世可以称之为出世主义。他虽在人世,却和不在人世一样,眼光见地处处都要超出世俗之上,都要超出“形骸之外”,这便是出世主义。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出世的人生观,超出形骸之外”。

  逍遥而游

  《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他用鲲鹏南飞的故事,展示了鲲鹏临风飞举的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那种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自由之美。庄子认为人若能顺着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六气的变化,以游于无穷的境遇,他还有什么依待呢!在庄子看来,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孔子虽然也向往暮春时分,穿上春装,约上五六朋友,带上六七个小孩,在沂水中洗澡,在祭祀求雨的土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归来的生活,这是孔子梦想在礼乐社会里的逍遥。但实际上,他既不能逍遥,也不能游于天地之间。因为他陷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枷锁里,他周游列国,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功成名就,所以他无法获得精神上的逍遥和自由。

  《庄子·秋水》中又有一则关于庄子的经典故事。有一次,庄子与惠施一起到一条名叫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鯈鱼游得多么地悠闲自在啊,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吧。惠子说:你不是鱼儿,你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快乐;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最开始的话来讲,你刚才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的,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的快乐的。

   庄子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这句话的谐音,有子非余,焉之余之乐的意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事,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鱼有鱼的快乐,人有人的快乐。足见庄子的逍遥自在。

  乐生恶死是人的本能,可死真的如此可怕吗?庄子认为,生与死都只是一种形态,所以,生不必喜,死亦不必悲。庄子的妻子死后,他抱着妻子的尸体站起来,用一口薄棺敛了,停放在院子里。然后拿着一个瓦盆,在灵柩旁边边敲边唱歌。庄子认为这是个物化的世界,死生轮回乃常态。死亡一个节日,是祝福,是送行。因此,“亡妻,让我为你唱首歌,记得一路走好”。 

  生老病死实为常态,即便不幸。我们应该笑看死生,珍惜生命,好好活着。尽自己的力量获得最美,实现自己的价值,让自己的生命释放出应有的光彩。 

   庄子的人生观有着一种出世的高蹈,他为一些处于苦难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逃脱的方式。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逍遥的人生观,似不食人间烟火,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宁静的灵魂家园,以一种的深层内涵去泯灭尘世的一切权利、功禄。朱光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以入世的态度去做一件事。以出世的态度去对待这件事的结果。庄子的这种逍遥的人生观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在我们这样一全匆杂的世界仍然有其存在的社会环境。我们不能片面的去评价庄子的人生观完全是消极的,它的存在是有一定的合理内涵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影响深远的,由其启迪了后世如谢灵运、陶渊明等山水田园诗人,对后代的道家学说的演变也是意义深远 

  同情庄子,同情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里饱受痛苦;敬佩庄子,敬佩他能在动荡的年代里快乐的生活;赞赏庄子,赞赏他对不公的命运的坦然面对;大爱庄子,他的思想永远在我们心中柔软的一角缓缓流淌。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acm-bingzi/p/3497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