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着,留给我们家的老大看:为什么语文教学里,很多古文要求背诵全文?

背诵的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用来遗忘的。

初中、高中老师让我们背书背诗词古文的时候,我起初也很不理解,一是觉得用不上不必要,二是也没觉得有多好。

可是,当你渐渐长大,当初要死要活背下来的东西都快忘光的时候,你才会发现总有那么一两句,已经沉淀在你的脑海里,轻轻一吟,便熠熠闪光。

背诵的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为了遗忘。

不等同于丢弃,而更近似于筛选,来自你自己本心的筛选。它引领你踏入一片海,你游过不会留下踪迹,张口喝到都是苦咸,目及尽皆幽暗,呐喊听不到回声,甚至回首你也看不见来时路,辨不得此时身,而就在此时,你终于有幸探得海底的一处一处富藏,埋在海底幽深险远的沟壑之间,不亲手拨开凶险的暗流,没有这一路你所历遇的光怪陆离,你不会看见甚至不会想得到,这世间尚有这样的惊心动魄,如此的伟大之美。

所以王安石才会在《游褒禅山记》里感叹:“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你看,高中课文里这么一句,我到现在都记得。

这,就是背诵的意义,或者说,魅力。

作者:洛卡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814034/answer/2322451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另外一篇
教育部教材局局长郑富芝亦说:“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我们的教材,让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打好"中国底色",要使我们的孩子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所以,“背诵全文”,不仅仅是背那一个个的字,更是要吃透文章内涵。《离骚》的悲壮、《阿房宫赋》的壮美、《长恨歌》的哀婉……正如上面那位网友所说,世间尚有“如此的伟大之美”。吃透了,你就可以流利又富有感情地诵出来,中华文化骨子里的东西也会在你脑海中、在你心中沉淀下来。

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启用了语文新教材:

小学有古诗文129篇,初中有132篇;

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文,均有呈现;

小学还设了“日积月累”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初中也开了“综合性学习”栏目,围绕“友”“信”“和”等传统文化关键词,设计了一系列专题活动……

今后要背的东西可能更多了。但是,别怕!请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打好“中国底色”,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文/卓越;资料来源:新华网、央视网等)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hongliangXiang/p/8080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