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第二章读后感--是懒人造就了方法

  何为“大道至简”?在周爱民的《大道至简》一书中给出的大道至简的解析是软件工程实践者的思想,它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些招数或者方法。

  “僰蘭道有蜀王兵,亦有神作大滩江中。其崖崭峻不可破,(冰)乃积薪烧之。” 

  话说,战国时期有一人叫李冰,他干了一件事情与愚公类似,那就是凿了一座大山,然而凿山的过程却与愚公相去甚远。愚公历代子孙去凿穿了山而李冰以火烧石省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那李冰又是为什么会用“烧”这种方法来碎石的呢?如果李冰也象愚公那样日复一日地督促着他的团队凿石开山,那他一定没有时间来学习、寻找或者观察,当然也不会发现“烧”这种方法可以加快工程进度,使得一大座山短时间就被哗啦哗啦地给“碎”掉了。所以说,正是一个懒人造就了“烧石头”这个“碎石”的方法。愚公太勤快了,勤快得今天可以比昨天多凿一倍的石头。或者在愚公的项目计划案的首页里就写着朱笔大字:“吾今胜昨倍许,明胜今倍许,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快。”但是越发的勤快,愚公将越发没有机会找到更快的方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要尽可能用简单高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才可以突破人力的极限。

   我们已经看到事物的进化了。同是战国时代,《列 子·汤问篇》里的愚公就要“碎石击壤”,而李冰就已经懂得“积薪烧之”了。在都江堰这么大个工程里,如果有一个人会闲到看火烧石头,那他一定很懒。那么多事堆着不去做,去看烧石头,你说他不是懒是什么。所以说是懒人造就了方法。

   早期写程序,都是将代码打在穿孔纸带上,让计算机去读的。要让计算机读的纸带当然是连续的,这无需多讲。而打出的纸带是多么苦楚。后来有了汇编语言,可以写一些代码了。这时的代码是写在文本文件里,然后交给一个编译器去编译,再由一个链接器去链接,这样就出来了程序,再后来有了高级语言,程序越来越大,大家把写程序的时候,习惯性的把所有的代码写到一个文件里。而对于要把“一百万行代码写到一个文件”,查找一个函数要在编辑器里按五千次 PageDown/PageUp 键的勤快人来说,是不能指望他们创造出“单元文件(Unit)”这样的开发方法来的。所以是懒人开发了单元文件,也就很快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模块。 把一个大模块分成小模块,再把小模块分成更细的小小模块,一个模块对应于一个单元。于是我们可以开始分工作了,一部分人写这几个单元的代码,另一部分则写那几个。所以说是懒人造就了方法。

   其实结构化编程的基本单位是“过程(Procedure)”, 而不是上面提到的“单元(Unit)”。然而在我看来,过程及其调用是 CPU 指令集所提供的执行逻辑,而不是普通的开发人员在编程实践中所总结和创生的“方法”。正如 CISC 指令集搅乱了一代程序设计师的思路一样,大量的知识和资讯搅乱了我们思想。我们应该尝试一下分类,把既有的知识象桌子上的书一样整理一下。

   所谓“面向过程开发”,其实是对“结构化程序设计” 在代码阶段的一个习惯性的说法。而我忽略了这个阶段的 “方法”的根本原因,是即使没有任何“方法”的存在,只需要有了“单元(Unit)”和“模块(Module)”的概念, 在面向过程时代,一样可以做出任意大型的程序。在那个时代,“方法”问题并不会象鼻子一样凸显在每一个程序 员的面前。

   面向过程开发中,“过程(procedure)”是 CPU 提供的,“单元(unit)”则是编译器提供的(机制)。程序员不需要(至 少是不必须)再造就什么“方法”,就可以进行愚公式的开 发工作了。 如果不出现面向对象的话,这样伟大的工程可能还要再干一百年??而与“面向对象”是否出现完全无关的一个东西,却 因为“过程”和“单元”的出现而出现了。这就是“工程 (engineering)。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iaoPiHaiEr/p/5906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