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os7 初始系统优化+及目录讲解

CentOS 7系统安装后的基础优化

一、系统版本内核信息

[root@center ~]# cat /etc/redhat-release

CentOS Linux release 7.3.1611 (Core)

[root@center ~]# uname -a

Linux center 3.10.0-514.2.2.el7.x86_64 #1 SMP Tue Dec 6 23:06:41 UTC 2016 x86_64 x86_64 x86_64 GNU/Linux

[root@center ~]# uname -m 系统信息

x86_64

[root@center ~]# uname -r 内核版本信息

3.10.0-514.2.2.el7.x86_64

二、修改主机名

[root@localhost ~]# hostnamectl --static set-hostname zhongshabi 需要退出当前用户登录窗口再重新登录后

三、配置yum

https://mirrors.tuna.tsinghua.edu.cn/help/centos/ 清华源

http://mirrors.163.com/.help/centos.html 163 源

http://mirrors.aliyun.com/repo/Centos-7.repo 阿里云源

 

yum clean all 清空yum缓存

yum makecache

四、关闭SELinuxiptables

SELinux,它是一个 Linux 内核模块,也是 Linux 的一个安全子系统。

SELinux 主要由美国国家安全局开发。2.6 及以上版本的 Linux 内核都已经集成了 SELinux 模块。

SELinux 的结构及配置非常复杂,而且有大量概念性的东西,要学精难度较大。很多 Linux 系统管理员嫌麻烦都把 SELinux 关闭了。

注意:如果不关闭会导致很多服务及应用无法正常工作,都被拦截了

例子:上次重做高仿服务器时,就因为忽略了这个selinux导致本地host解析后网站就是打不开

关闭方法

1、当前关闭,服务器重启后失效

[root@zhongshabi ~]# getenforce 获取当前selinux

Enforcing

[root@zhongshabi ~]# setenforce 0 修改当前selinux 值设置成0或者1

[root@zhongshabi ~]# getenforce

Permissive # 宽松的

2、配置文件修改selinux,修改配置文件,重启服务器生效

SELINUX=disabled # 修改为disabled即可,默认为Enforcing

# SELINUXTYPE= can take one of three two values:

#     targeted - Targeted processes are protected,

#     minimum - Modification of targeted policy. Only selected processes are protected.

#     mls - Multi Level Security protection.

SELINUXTYPE=targeted

五、同步服务器时间

安装工具

yum install ntpdate -y  

ntpdate 时间服务器有很多,可以网上搜索一下

ntpdate 192.168.1.80 同步服务器时间。192.168.1.80 是我们自己做的一个时间服务器

可以写入到crontab中定期同步

六、文件描述符

扩展:文件描述符

文件描述符在形式上是一个非负整数。实际上,它是一个索引值,指向内核为每一个进程所维护的该进程打开文件的记录表。当程序打开一个现有文件或者创建一个新文件时,内核向进程返回一个文件描述符。在程序设计中,一些涉及底层的程序编写往往会围绕着文件描述符展开。

但是文件描述符这一概念往往只适用于UnixLinux这样的操作系统。

习惯上,标准输入(standard input)的文件描述符是 0

标准输出(standard output)是 1

标准错误(standard error)是 2

尽管这种习惯并非Unix内核的特性,但是因为一些 shell 和很多应用程序都使用这种习惯,因此,如果内核不遵循这种习惯的话,很多应用程序将不能使用。

[root@localhost ~]# ulimit n    

1024    #查看文件描述符大小1024

[root@localhost ~]# ulimit -n 65536

[root@localhost ~]# ulimit -n

65536 临时生效

[root@localhost ~]# echo '*  -  nofile  65536' >> /etc/security/limits.conf

配置完成后,重新登录即可查看。

提示:也可以把ulimit -SHn 65535命令加入到/etc/rc.local,然后每次重启生效

[root@c64 ~]# cat >>/etc/rc.local<<EOF

#open files

ulimit -HSn 65535

#stack size

ulimit -s 65535

EOF

 

 

* -    nofile  65536  

* - nproc  65536  

 

或者

 

* soft    nofile  65536  

* hard    nofile  65536  

* soft nproc  65536

* hard nproc  65536

 

 

soft nproc: 可打开的文件描述符的最大数(软限制)

hard nproc: 可打开的文件描述符的最大数(硬限制)

soft nofile:单个用户可用的最大进程数量(软限制)

hard nofile:单个用户可用的最大进程数量(硬限制)

 

七、配置linux内核参数

[root@zhongshabi ~]# vim /etc/sysctl.conf 内核参数配置文件

#关闭ipv6

net.ipv6.conf.all.disable_ipv6 = 1

net.ipv6.conf.default.disable_ipv6 = 1

#避免放大攻击

net.ipv4.icmp_echo_ignore_broadcasts = 1

#开启恶意icmp错误消息保护

net.ipv4.icmp_ignore_bogus_error_responses = 1

#关闭路由转发

net.ipv4.ip_forward = 0 开起路由转发将0改为1即可

net.ipv4.conf.all.send_redirects = 0

net.ipv4.conf.default.send_redirects = 0

#开启反向路径过滤

net.ipv4.conf.all.rp_filter = 1

net.ipv4.conf.default.rp_filter = 1

#处理无源路由的包

net.ipv4.conf.all.accept_source_route = 0

net.ipv4.conf.default.accept_source_route = 0

#关闭sysrq功能

kernel.sysrq = 0

#core文件名中添加pid作为扩展名

kernel.core_uses_pid = 1

#开启SYN洪水攻击保护

net.ipv4.tcp_syncookies = 1 表示开启SYN Cookies。当出现SYN等待队列溢出时,启用cookies来处理,可防范少量SYN攻击,默认为1,表示开启的; 表示SYN队列的长度,默认为1024,加大队列长度为8192,可以容纳更多等待连接的网络连接数

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 = 262144

#修改消息队列长度

kernel.msgmnb = 65536

kernel.msgmax = 65536

#设置最大内存共享段大小bytes

kernel.shmmax = 68719476736

kernel.shmall = 4294967296

#timewait的数量,默认180000

net.ipv4.tcp_max_tw_buckets = 6000

net.ipv4.tcp_sack = 1

net.ipv4.tcp_window_scaling = 1

net.ipv4.tcp_rmem = 4096  87380   4194304 TCP读buffer,可参考的优化值: 32768 436600 873200 net.ipv4.tcp_wmem = 4096  16384   4194304 tcp写buffer,可参考的优化值: 8192 436600 873200

net.core.wmem_default = 8388608 TCP写buffer的默认值

net.core.rmem_default = 8388608 TCP读buffer的默认值

net.core.rmem_max = 16777216 TCP写buffer的最大值

net.core.wmem_max = 16777216 TCP写buffer的最大值

#每个网络接口接收数据包的速率比内核处理这些包的速率快时,允许送到队列的数据包的最大数目

net.core.netdev_max_backlog = 262144

#限制仅仅是为了防止简单的DoS 攻击

net.ipv4.tcp_max_orphans = 3276800

#未收到客户端确认信息的连接请求的最大值

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 = 262144

net.ipv4.tcp_timestamps = 0

#内核放弃建立连接之前发送SYNACK 包的数量

net.ipv4.tcp_synack_retries = 1

#内核放弃建立连接之前发送SYN 包的数量

net.ipv4.tcp_syn_retries = 1

#启用timewait 快速回收 net.ipv4.tcp_tw_recycle = 1

#开启重用。允许将TIME-WAIT sockets 重新用于新的TCP 连接

net.ipv4.tcp_tw_reuse = 1

net.ipv4.tcp_mem = 94500000 915000000 927000000

net.ipv4.tcp_fin_timeout = 1

#当keepalive 起用的时候,TCP 发送keepalive 消息的频度。缺省是2 小时

net.ipv4.tcp_keepalive_time = 30

#允许系统打开的端口范围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 1024    65000

#修改防火墙表大小,默认65536

#net.netfilter.nf_conntrack_max=655350

#net.netfilter.nf_conntrack_tcp_timeout_established=1200

#确保无人能修改路由表

net.ipv4.conf.all.accept_redirects = 0

net.ipv4.conf.default.accept_redirects = 0

net.ipv4.conf.all.secure_redirects = 0

net.ipv4.conf.default.secure_redirects = 0

 

[root@zhongshabi ~]# sysctl -p  保存生效

八、服务器根目录文件名都代表什么意思

1.bin是系统有很多放置执行文件的目录,但/bin比较特殊。因为/bin放置的是在单人维护模式下还能够被操作的指令。/bin底下的指令可以被root与一般账号所使用,主要有:cat,chmod,chown,date,mv,mkdir.cp,bash等常用的指令

2.boot这个目录主要在放置开机会使用到的档案,包括Linux核心档案以及开机选单与开机所需配置文件等等。Linux kernel常用的档名为:vmlinuz,如果使用的是gurb这个开机管理程序,则还会存在/boot/gurb这个目录

3.dev任何装置与接口设备都是以档案的型态存在于这个目录中的。

4.etc系统主要的配置文件几乎都放置在这个目录内,

5.home这是系统默认的用户家目录(home directory)

6.lib放置的则是在开机时会用到的函式库

8.media底下放置的就是可移除的装置,包括软盘、光盘、DVD等等装置都暂时挂载于此。常见的档名有: /media/floppy, /media/cdrom等等。 

9.mnt暂时挂载某些额外的装置

10.opt这个是给第三方软件放置的目录。

11.proc这个目录本身是一个『虚拟文件系统(virtual filesystem)』,他放置的数据都是在内存当中,例如系统核心、行程信息(process)、周边装置的状态及网络状态等等。因为这个目录下的数据都是在内存当中,所以本身不占任何硬盘空间,比较重要的档案例如:/proc/cpuinfo, /proc/dma, /proc/interrupts, /proc/ioports, /proc/net/* 等等。 

12.root系统管理员(root)的家目录。

13.sbinLinux有非常多指令是用来设定系统环境的,

14.tmp这是让一般用户或者是正在执行的程序暂时放置档案的地方。这个目录是任何人都能够存取的,所以你需要定期的清理一下。

15.srv可以规为『service』的缩写,是一些网络服务吪启动后,这些服务所需要取用的数据目录。

16.sys这个目录其实跟/proc非常类似也是一个虚拟的文件系统,主要也是记录与核心的相关的信息。

17.usr是『Unix 操作系统软件资源』所放置的目录

18.var 是在系统运作后才会渐渐占用硬盘容量的目录。用于存储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Upward-man/p/10320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