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_Unit2_多线程电梯

CSDN博客链接

一、第一次作业

1.需求分析

单部多线程傻瓜调度(FAFS)电梯

2.实现方案

输入接口解析

  • 类似于Scanner,我们使用ElevatorInput进行阻塞式读取(第一次作业较简单,没有单独开一个线程,而是直接放在主控类Main中)
  • 读取到null时,表示已经读取完毕,可以退出
  • 本接口只会读取到正确的请求,错误的将跳过并在stderr输出错误信息(不影响程序本身运行,也不会引发RUNTIME_ERROR)
  • 记得在最后进行close()
while (true) {
    PersonRequest request = elevatorInput.nextPersonRequest();
    if (request == null) {
        break;
    } else {
        queue.add(request);
    }
}
elevatorInput.close();

建立类图 第一次作业较为简单,没有多考虑,建立了:

  • 一个Elevator线程(实现run方法)
  • 一个管理请求的队列Queue(线程安全,用于管理请求队列的ArrayList,这里可以①继承自ArrayList;②由ArrayList组成;方法②更好,避免了继承带来的麻烦问题,并可以将队列进行封装:少用继承,多用组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其中:细实箭头代表包含关系,Elevator含有一个指向Queue的指针,用于访问Queue中的请求。
  • 主控类初始化时间戳,创建Queue及Elevator后调用Elevator.start(),最后才开始输入请求。

实现思路

主控类主动向Queue中输入请求put,Elevator向Queue中请求拿出请求get,两者需要互斥:syncronized

  • 在Elevator中,第一次直接使用了轮询:
while (!getEnd() || queue.hasNext()) {
    try {
        request = queue.getRequest();
        ...
    } catch (Exception e1) {
        stay(circleTime);// 每隔circleTime判断一次请求
    }
}
  • 请求结束时,Main调用List中requestEnd方法,Elevator读取List中End:getEnd
//List里方法,Main和Elevator分别访问,需要互斥;在调用requestEnd方法结束时需要notify
synchronized void requestEnd() {
    end = true;
    notifyAll();
}

synchronized boolean getEnd() {
    return end && list.isEmpty();
}

3.测试及修复

测试思路

此次作业相对简单,测试的思路也并不复杂,只需要按照指导书对每一种不同的省略输入进行测试即可

bug修复

本次作业由于使用了轮询机制,cpu占用时间较长,在第二次作业中修复此问题

二、第二次作业

1.需求分析

单部多线程可捎带调度(ALS)电梯

2.实现方案

输入接口解析

同第一次,只是请求的楼层变成了:电梯楼层:-3层到-1层,1层到16层,共19层

建立类图

Main建立了Client 线程和 List请求队列就结束了,再由List创建Worker,典型的线程池(Worker Thread)结构:

TimableOutput.initStartTimestamp();
List list = new List();
Client client = new Client(list);
client.start();

  • 如图,Client Worker各有一个指向List的指针。而List创造并指向Worker;List类中含有private ArrayList<PersonRequest> list;
实现思路

Client主动向List中输入请求put,Worker向List中请求拿出请求get,两者需要互斥:syncronized,改掉了轮询机制。

  • 对于get方法,没有请求时需要在原地等待,再由put唤醒。
synchronized boolean get() {
    while (list.isEmpty()) {
       try {
            if (end) {
                return false;//等待之前判断是否结束了请求
            }
            wait();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getOne();//直接分配一个请求;前提:list非空
    getAnother();//在已有的队列中寻求其他请求,并放入Worker
    return true;
}

3.测试及修复

结构分析

  • 复杂度分析(超标及整体)
Method ev(G) iv(G) v(G)
Worker.next() 9 6 10
Class OCavg WMC
Client 2 4
List 3 21
Main 1 1
Worker 2.67 48
Package v(G)avg v(G)tot
xxx 2.96 83
- 如表,Worker.next的ev(G)和v(G)高:
    - 基本复杂度:来衡量程序**非结构化程度**的;高意味着**非结构化程度高**,难以模块化和维护
    - 圈复杂度:用来衡量一个模块判定**结构的复杂程度**,数量上表现为独立路径的条数;
    圈复杂度大说明程序代码可能**质量低且难于测试和维护**
    - 模块设计复杂度:模块设计复杂度是用来衡量模块判定结构,即模块和其他模块的调用关系。
    意味模块**耦合度高**,这将导致模块**难于隔离、维护和复用**。
    ```
    private int next() {
        int i;
        if (up) {
            for (i = minFloor; i <= maxFloor; i++) {
                if (i != 0) {
                    if (getStop(i)) {
                        break;
                    }
                }
            }
        } else {
            for (i = maxFloor; i >= minFloor; i--) {
                if (i != 0) {
                    if (getStop(i)) {
                        break;
                    }
                }
            }
        }
        if (i > maxFloor || i < minFloor) {
            return -999;
        }
        return i;
    }
    ```
    - 这段用于寻找下一个停靠楼层的代码希望在上升时由低到高遍历,下降时由高到低遍历。
    - 写的很丑,结构层次化差,分支条件多。很容易出错,也很难发现错误的地方。
    - 异常时草率地返回了一个`-999`不太负责,应该直接抛出异常`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No Stop");`以后可以更好地发现错误。
- 其余的数据在正常范围之内
  • 依赖关系分析

    Class Cyclic Dcy Dcy* Dpt Dpt*
    Client 3 1 3 1 3
    List 3 2 3 3 3
    Main 3 2 3 2 3
    Worker 3 2 3 1 3

    从表中得到,各个类之间耦合关系在正常范围内。

测试思路

  • 本次使用了随机自动化测试,步骤如下:
    • 生成随机数据
    • 实现定时输入(评测机的输入)
    • 验证输出的正确性和与输入的对应
    • 将上述操作封装入批处理进行循环
  1. 利用 python 的 random 库生成若干条随机数据
# make.py
t = round(random.uniform(0,100),1) #生成[0,100)间的随机小数并保留一位小数
ID = random.randint(0,99999999) 
fromfloor= random.randint(-3,20) 
tofloor = random.randint(-3,20)
println("[%.1f]%d-FROM-%d-TO-%d" %(t,ID,fromfloor,tofloor))
  1. 利用黑箱投放数据
  • 需要将项目打包成.jar文件(有dl同学写出了builder脚本:直接通过.zip直接生成.jar文件,形成了如下文件树)
    ├──src
    │  ├─ Archer.jar
    │  ├─ Berserker.jar
    │  ├─ Caster.jar
    |  ├─ ....
    |  └─ Alterego.jar
    ├──lib
    │  ├─ elevator-input-hw3-1.4-jar-with-dependencies.jar
    │  └─ timable-output-1.1-raw-jar-with-dependencies.jar
    └──pat.py
    
  • 使用到hdl的黑箱投放已经生成好的数据
  1. 验证:
    对一些基本条件进行检验:
  • ①所有乘客都在fromfloor上电梯,并最终到达tofloor,中途可能有转梯
  • ②in,out需要在开关门之间
  • ③电梯连续地到达各楼层,相邻两层间时间不少于电梯运行时间
  1. shell 脚本运行批处理文件
python make.py > make.txt 
java -jar my.jar < make.txt > result.txt 
cat python judge.py < result.txt

bug修复

最初使用的方法是当且仅当电梯为空输入请求时List类将请求放入电梯中,但这样很可能出现异步的情况:

[0.0]1-FROM-1-TO-15
[0.4]2-FROM-2-TO-14

当电梯在1楼接到人以后,目的层按15层,可是由于第二个请求是异步的,没法正好在电梯到达2楼前收到消息并挺下来。电梯很有可能走过了第二层才接到第二个请求。使得2号乘客在14楼下却没有上电梯。

我尝试着让List优先级变高,Worker使用yield方法,但都没有解决线程不安全问题。最后只能让Worker没到达一层就访问一次List看看有没有可以携带的请求。

这样使得线程之间关系明了,不会出错了,但是明显因为每层都要访问,使得效率降低了,由于处理速度很快,基本上每隔3层才多出10ms,这样牺牲了小部分性能提升了线程安全性,简化了逻辑,是很值得的。

三、第三次作业

1.需求分析

在第二次作业的基础上,加入了多个电梯,并设置最大允许人数和允许停靠楼层。

  • 电梯数量:3部,分别编号为ABC
  • 电梯可运行楼层:-3-1,1-20
  • 电梯可停靠楼层:
    • A: -3, -2, -1, 1, 15-20
    • B: -2, -1, 1, 2, 4-15
    • C: 1, 3, 5, 7, 9, 11, 13, 15
  • 电梯上升或下降一层的时间:
    • A: 0.4s
    • B: 0.5s
    • C: 0.6s
  • 电梯最大载客量(轿厢容量)
    • A:6名乘客
    • B:8名乘客
    • C:7名乘客

2.实现方案

建立类图

本次多线程较为复杂,按照老师对于Worker Thread的提示,我详细看过了《图解java设计模式》的那一章,自己也画出了一个大致的类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图,细箭头表示包含,粗箭头表示继承。在第二次作业的基础上,运用了OCP原则,没有直接修改Worker类,而是使其继承了一个子类NewWorker,在新的类中重写父类方法,以保证第三次作业所做的能同时兼容第二次。

对于PersonRequest也继承了子类Request,并让它也成为了一个线程,并拥有了指向List和Client的指针。

图中所有的线程包括:Worker, NewWorker, Client, Request

实现思路

Client主动向List中输入请求put,Worker向List中请求拿出请求get,对于特殊请求Request(不能由一个电梯完成的)分两次向电梯发送请求,三者需要互斥。

其中,Request类比较特殊

  • 在Client中判断此请求是否被接受,不被接受则开启一个新的Request线程并设置一个原子信号量sem记录线程数量,否则Request就是一个简单的PersonRequest
PersonRequest a = elevatorInput.nextPersonRequest();
    if (a == null) {
        break;
    }
    Request request = new Request(a.getFromFloor(),
        a.getToFloor(), a.getPersonId(), list, this);
    if (list.accept(request)) {
        list.put(request);
    } else {
        sem.getAndIncrement();
        new Thread(request).run();
    }
  • 在Request类中则查找中间转梯层,并将其切分为两个Request,按次序投放:在投放完第一个后,需要调用waitFor(request1),直到List和电梯中都不存在request1再投放第二个。
Request request1 = new Request(getFromFloor(), i,
        getPersonId(), list, client);
Request request2 = new Request(i, getToFloor(),
        getPersonId(), list, client);
list.put(request1);
list.waitFor(request1);
list.put(request2);
client.decrease();
client.finishAndNotify();
  • 这样将Request单独开一个线程,大大简化了容器类List的设计,不需要使其成为一个线程。并且线程之间的交互关系简单明了,即使有新的需求:需要换成多次,也能轻松完成。缺点是:当这样换乘的请求过多,使得线程也很多,cpu调度的效率会下降。

3.测试及修复

结构分析

  • 复杂度分析(超标及整体)
Method ev(G) iv(G) v(G)
List.hasRequest(Request) 5 3 5
Request.run() 6 19 19
Worker.moveOne(int,boolean) 4 1 4
Worker.next() 9 6 10
Class OCavg WMC
Client 2 8
List 3.08 40
Main 1 1
NewWorker 2.55 28
Request 5 20
Worker 2.24 56
Package v(G)avg v(G)tot
xxx 3 174

可以看到,Request.run()方法三项均超标。这一个run方法具有很强的面向过程特性:

整个run()方法写了60行,可以说对各种情况都进行了讨论并分支。违背了SOLID中的SRP单一职责原则,更好的方法是对每种特例写一个函数,并逐层调用,使得代码结构清晰,而且容易修正。这次的2个bug都是出现在Request.run()方法中的,由此可见,一个清晰的代码结构甚至能减少错误率。

  • 依赖关系分析
Class Cyclic Dcy Dcy* Dpt Dpt*
Client 5 2 6 2 5
List 5 4 6 5 5
Main 5 2 6 4 5
NewWorker 5 5 6 1 5
Request 5 4 6 4 5
Worker 5 3 6 3 5

从表中得到,各个类之间耦合关系依然在正常范围内,说明这次结构设计上问题不大。

bug修复

  1. 第一个bug出现在Request.run()中:本来希望min和max依次代表请求最低层上一层、最高层下一层:
int min = Math.min(getFromFloor(), getToFloor()) + 1;
int max = Math.max(getFromFloor(), getToFloor()) - 1;

却忽略了最低层正好是-1,最高层正好是1情形,按上面的算法都到了第0层,出现了数组转换越界。只好新增了Worker.moveOne(int floor,boolean up)方法,up为true是上移一层,否则下移一层。

int min = Math.min(getFromFloor(), getToFloor());
int max = Math.max(getFromFloor(), getToFloor());
//md,忽略了min和max可能因为from 与to正好是1,-1而出现0!!!!!
min = Worker.moveOne(min, true);
max = Worker.moveOne(max, false);
  1. 第二个bug也出现在Request.run()中,对于奇怪的请求:3->4,3->2,原本在两层之间找换乘失效了,而我正好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
//临界情况
if (min > max) {
    if (getFromFloor() == 3) {
        if (getToFloor() == 4) {
            dispatch(5); //3->4拆解成3->5->4
        } else if (getToFloor() == 2) {
            dispatch(1); //3->4拆解成3->1->2
        }
    }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RyanSun17373259/p/10762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