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是一种相对比较新的成本观念,ABC是可以用来帮助人们进行间接成本、费用分析的一种好方法。

20世纪七八十年代,ABC的理念最早在美国的制造行业里出现并逐步成型。

一些学者和专家也在他们的论文里提出了作业成本的计算和会计处理方法等。后来,1988年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卡普兰(RobertKaplan)和芝加哥大学教授罗宾·库珀(RobinCooper)一起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数篇文章,正式提出了这个制造成本计算分摊的方法。

另外,卡普兰教授还是平衡计分卡(balancedscorecard)的创始人。在ABC产生之前,间接成本(overhead)的分摊方法是比较武断的,基本上是按照产品产量或产品主要直接成本的金额平摊到每一个单位产品上。这样的分摊方法当然有一定的道理,通常产量较高的产品,占用的资源(人工、时间、设备损耗等)也相对比较高。但是,仔细想想,这样做其实是有失偏颇的。比如,一家企业生产A和B两种同类型的产品。A产品的工艺比较简单,产量比较高,而B产品工艺精细,产量通常比较低(因为单位产品的生产工序多、时间比较长)。如果A、B有共用的间接成本,平均分摊给A、B,那么,A、B两个产品分摊到的单位间接成本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很可能B的单位间接成本应该多分摊一些。因为,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则,B的总产量虽然小,但工序复杂,所以间接成本更高作业成本法的出现,就是为了让间接成本分摊得更加合理,更能够体现出成本构成的实质。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RogerLu/p/15242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