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回顾与个人总结

项目 内容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2020春季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罗杰 任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计算机学院)
这个作业的要求在哪里 提问回顾与个人总结
我在这个课程的目标是 实现自己在软件工程方面的个人素质的飞跃
个人提问博客链接 BUAA软工第二次作业

对曾经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关于增量编程,如何解决增量到一定程度后系统过于臃肿的问题?(第6章)

随着软件的开发,软件的功能在通常情况下都是越来越丰富,但随之而来的就是软件的臃肿。由于在我所在的项目开发中,更多的是负责前端相关的工作,所以对我之前所问的,关于拥有复杂逻辑的后端开发基本没有涉及,不过从同伴的代码中还是可以窥知一二。在写好一个功能后,为了避免增量开发导致新增bug,要尽量避免修改这个功能的代码,虽然这并不能保证新功能的开发不会触发老功能代码中潜在的bug,但至少不会因为随意的改动而触发新的bug。如果老功能必须进行代码的改动才能跟上新版本呢?那就尽可能以新增代码的方式进行改动,而不去改动现有的代码。

关于开发与测试的对立(第7章)

实际开发的时候,感觉开发和测试并不是像某些课程一样,处于一个完全对立的状态。毕竟在软工课程上,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的利益都是一致的,最终目标都是交付一个能够正确运行的软件。但如果在实际开发团队中,将开发人员与测试人员放在一个对立的位置(比如测试人员测试出bug后惩罚写bug的开发人员或让他加班修bug),就有可能导致开发和测试的矛盾,影响软件工程的实施。

关于bug hell的设定(第11章)

这个问题倒是在开发中没有遇到,我们也没设置这样的bug hell。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程序规模较小,不太可能出现人均写出大量bug的情况。并且在开发的时候,遇到的bug都是那种直接导致功能无法实现的bug,这种bug在发生时就会用最快的时间排除。

关于“小强大扫荡”,如何确定bug的数目(第13章)

这个事情仔细想来的话,标准可以有很多种。不仅是从发现的问题或者修复的问题来划分不同的bug,也可以根据bug的严重性进行划分。像GitHub的Issue一样,对每个bug划分不同的size,可能是一种好方法。

关于软件工程师的职业道德(第17章)

这件事情实施起来还真不好讲。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也曾经有过利用破解版插件进行开发的计划(虽然最后没有实施)。今后做类似开发的时候,应当注意避免此类问题,不仅是道德层面,更要小心法律风险。

新的问题

  1. 关于开发过程中人员的分工,是按前后端划分(我们在(alpha)阶段的做法),还是按功能划分(在(eta)阶段的做法)效率更高?个人感觉按前后端划分更适合技术水平不太高的团队(或起步阶段),熟悉开发流程后就可以按功能进行人员划分。不过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
  2. 当团队成员中沟通不是那么便利的情况,如何保证开发进度仍然处于计划之中?我们的做法是定期开会,汇报各自进度。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学到的知识点

需求

对需求的分析是软件工程的开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需求阶段,需要投入一些精力,通过各种调查手段,结合团队内部的分析,对用户的需求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在这一阶段,应该尽可能重视现实的调查结果,而不能陷于开发者自己的美好想象中,否则就会出现产品和用户需求不匹配的情况。

设计

在设计阶段,可以借助一些有效的设计工具,前端可以使用框架绘制工具,以现有网站为模板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后端则可以利用UML,Modeling Language等工具定义代码结构和功能。

实现

开发的过程中可以使用Git Issue,Pull Request等管理代码,避免不同成员提交导致的代码冲突。

测试

前端测试比较复杂,了解的可用框架也不多,更多的是人工测试。在这种情况下,要注意对测试结果的描述,尽可能在不丢失细节的情况下描述得规范一些,并且要更多关注测试结果的变化。

发布

发布时,要注意重新检测bug,因为服务器配置可能不与本地相同,可能会出现相关问题。对这类问题进行排查时,则要结合本地运行结果进行对比,看看bug是不是因为在服务器上部署而产生的。

维护

发布后,要注意浏览访问量等后端相关数据,并查看用户反馈,为维护做准备。

课程心得

课程虽然占用时间很多,但总体上看,收获和投入的时间是成正比的。希望这门课程中所积累的宝贵开发经验,能够成为今后工作学习的筑路基石,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P-R-E-T-T-Y/p/13131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