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克服浮躁心理

  最近心情比较浮躁,大概是为了应对自己一个星期完成XX之类的目标吧,虽然计算机底层的知识我确实是用了两三个星期搞定了

别人一个学期的内容,但是最近感觉效率似乎越来越低,看书变得没有耐心,懒得上机实践等等。正逢不知所措时,百度了几篇文章,

写在自己博客上,希望自己能更加脚踏实地,同时呢,也许也会有跟我一样的人,希望也能给他们一点帮助吧。

  搜到的文章比较长,我想可以概括为一个原则:那就是保持热情与兴趣,这才是耐心学习的最佳动力。

  呼~~,找到烦躁的原因后心情貌似也好了不少。

///////////////////////////////////////////////////////////////////////////////////////////////////////////////////////////////////////////////////

///////////////////////////////////////////////////////////////////////////////////////////////////////////////////////////////////////////////////

///////////////////////////////////////////////////////////////////////////////////////////////////////////////////////////////////////////////////

文章一(来自雅虎知识堂,有用):

如果以后碰上心情浮躁的情况话,教你个方法让心静下来吧,很有用的。
首先找一张(A3或A4)白纸和一只钢笔,用笔在纸上画很长的直线,画很多条直线,一条接一条的, 要保证每条直线距离最近 ,但是又不能让相邻俩直线相交。这样你画几分钟后自然就心静如水了。

 
文章二(来自百度知道,还行):

避免浮躁就必须先意识到这个问题,既然你已经认识到浮躁的害处了,那就说明你实际上已经开始原离浮躁的心境了.我认为避免浮躁,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知足,只有对目前的处境不满的人才会产生浮躁的心理,不满经济状况就会不停的跳槽,不满爱情就会不停的分手,等等,当你有了塌实知足的性清以后,当然也不能变的没有追求,但关键是这个追求现实不现实,如果不现实那就趁早把它忘了,如果现实,就要踏踏实实的付出努力去实现它,但也要记住,付出努力不一定就会收获结果,关键是过程.总之一句话,人无贪心就不会浮躁,塌实的走过一生,不要总羡慕那些所谓比自己成功的人,不要拾起芝麻丢了西瓜.

文章三:(来自左岸博客,看了之后更浮躁了)

浮躁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因为学习并精通一项技能,往往需要5到10年时间。

所以,想进入“踏踏实实”的状态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一件事情:学习的真正乐趣不是因为它有用,而是因为学习的过程本身有趣。“学这个有用吗?”的正确答案不是“有用!”,也不是“没用!”。正确答案应该是“ 不知道有什么用处……”

总结一下尴尬形成的原因,就是太多人的世界观有问题:竟然不停地尝试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去寻找一个永恒确定的方案——痴迷于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状态。

 

文章四:(长篇,这个最满意,原文名字是《把一件事做精通》)

从小我就是个所谓“兴趣广泛”的人。曾经一度或是因为被洗脑,或是因为自己缺乏智慧,以为这是无可厚非的优点。许多年之后,才开始慢慢清醒——那年我二十六岁,到现在已经十年了。

仔细反省,才知道自己的所谓“兴趣广泛”实际上只不过是小聪明的表现。因为有些小聪明,所以学什么东西都相对快一点,于是还没怎么样呢就已经感觉有些资本可以“沾沾自喜”,然后就接着做别的去了。可是,“学习”是一个实际上不应该分割的词汇,只有“学”没有“习”将必然导致肤浅。在学校里学的专业往往并不会自动发挥作用,就是因为那时只不过在“学”,要毕业了之后开始工作,才真正有机会去“习”。

“兴趣广泛”的另外一个直接原因在于“缺乏长性”。做什么事情都没做太久,于是每每都是“浅尝即止”。而正因为每样东西都没有做多久才最终有可能有时间去做,以及“有兴趣做”,很多事情。确实“广”了,但实际上也必然“泛”。

无论是谁,一生注定要学很多东西。为了把道理讲清楚,只好在这里简化一点,让我们假设学很多东西只有两个模式:

  1. 一个一个学,每个学精通了之后再学下一个;
  2. 一起学,每样东西都同时进行。

这两个模式哪个更好呢?我现在觉得第一个更好,但过去却以为第二个更好——因为“觉得”那样比较快。(这尽管是很粗暴的二分法,但毕竟说明问题。有些时候我们确实必须也应该同时学或者做好几样东西……)

人生就是这样,追求的东西往往会正因为追求反而难得。现在想来,我过去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认真学好一样东西,直至精通的境界,会导致一个人对学习的看法产生巨大的变化,而学习能力也会因此达到过去完全不可比拟的境界。(这就象好好地看完一篇很长很长的文章之后你能联想到的一样)因此,如果花费很长学习一样东西却最终真的可以精通,那么学下一个东西就有能力更快更精地搞定。

从那时候起,我知道我一定要花很长时间去做一个我能做的事情,并且在那件事情上非要做到一个境界不可。我开始讨厌自己过去的小聪明,不再相信智商——因为智慧更重要,而智慧只能靠时间积累。

一晃十年过去。果不其然事实印证了二十六岁时的感悟。做销售、做老师、再做公司,这期间我专心做的事情其实只有一个,“沟通”。有效传达信息有多么困难,我“竟然”只有在专心做了十年之后才知道。任何事物,如若盯着它看足够长的时间,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细节慢慢浮现,并且越来越清晰。专心许久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感触,因为专心许久才有能力真正关注细节。谁不知道细节决定成败呢?都知道,但“初哥”的眼睛是看不到那些细节的。

十年前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十年的实践,使我真正意义上“脱胎换骨”。再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对自己的要求已经不同。我现在常常要求学生定期与我沟通,想像六个月之后的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而后写下来,再然后经常自检自验,就是基于我自己这样的经历。对自己的定义将决定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而对自己的要求将决定一个人行动的质量。

这就是所谓的“自律”了。其实,“自律”并不意味着要做“苦行僧”苦行僧一定不觉得自己苦,他已经把修养当作一种乐趣)。苦行僧之所以能做到苦行,大抵上是因为他已经达到某一个境界(有些人比如我就可能一辈子达不到)之后对自己的定义与常人大不相同。“自律”只不过是一个人在现在用未来某一刻对自己的定义来要求自己,以便其行为能够满足那个要求,最终保证那个质量,而后达到那个境界。

十年前,我定义了自己的某一个方面:“在做事的时候我应该是个专心做很久的人,直到达到一个境界——至于是什么境界,我不知道;因为无法知道也就不去关心,因为关心了也没用”。这期间,我在工作学习上犯了无数的错误,在生活里也同样跌跌撞撞,但最终竟然只因为做对了一方面——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做了很久——而依然保持全身而未在生活的风浪中粉身碎骨。

我从来都不是人们定义的那种“有毅力”的人。有的时候他们会这么说,比如他们看到我坚持健身三年以上,或者他们看到我两年之内悄无声息里学会我想学会的东西。但,我知道我没有他们所说的那个“毅力”——这个东西是否存在我都非常怀疑。我做任何事情从未“坚持”过,之所以一直做只不过是因为“那是我应该做的”,为什么呢?只因为我对自己的定义。

我把这个道理给学生讲清楚之后,往往会看到学生巨大的转变,甚至是短期之内的绝大变化——尤其是中学生。说来奇怪,大学生原本应该相对中学生有更强的学习能力,但事实上,面对大学生的时候我常常觉得无能为力。其原因实际上也很清楚,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义是“我现在已经是大人了,我自己应该全能想明白,不用谁告诉我”。中学生相对“盲从”一点,但恰恰可能因为这个,当他们遇到正确道理的时候,更容易接受,并且更可能发生变化。

“自律”很重要,谁都知道。但为什么那么多关于自律的建议好像都有道理,看懂了,记下来了,却最终被证明为没用呢?因为,那些建议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它们并没有改变你对你自己的定义。在阅读并记录那些建议之前之后,你对你自己的定义都是一样的,所以,你对自己的行为实际上没有产生新的要求,你的行为就不会发生任何质量上的变化,于是你的境界不可能有所提高。

片面接受那些关于自律的建议,而不从根本上转变,就等于在你并没有改变你对你自己的定义的情况下,却给自己增加了许多“约束”。所以,尝试(或曾经尝试)“自律”的你,所能感受到的没有进步只有痛苦——而后没多久,你就开始“渴望自由了”。于是,你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当然,一段时间的“约束”之后,通常的结果比“打回原形”更惨烈——所有你曾尝试“律”掉的东西,会因为“被压抑”而瞬间开始“变本加厉”。

那句话是对的——“You are what you think you are.” 这并不意味着说你可以做白日梦——并不会仅仅因为你认为你是爱因斯坦,你就真的是爱因斯坦。所以,我常常把这句话稍加修改之后送给学生:“You are what you truely believe you are”——因为,人通常会真诚相信现实。(参考自:李笑来老师)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iu_HY/p/1668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