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拷贝构造函数总结

目录:

  1. 拷贝构造函数的基础知识
  2. 拷贝构造函数的使用
  3. 拷贝构造函数的行为

1.拷贝构造函数的基础知识

拷贝构造函数(copy constructor)是构造函数,是拷贝已经存在的对象来创建一个新的对象。此方法的声明形式:object(const object&)。

例如:

class Object
{
    Object(const Object &);
};

注意:参数的传递是引用传递的。因为如果在此处使用值传递,会造成递归引用。

2.拷贝构造函数的使用

拷贝构造函数在什么时候被使用,有助于我们了解拷贝构造函数的用途。一般而言,拷贝构造函数会在以下三种情况下被使用:

    1. 当构造一个新的对象时
    2. 使用值传递来传递函数参数
    3. 函数的返回值

2.1.当构造一个新的对象时,例如:

1 class Object{…};
2 Object a;
3 Object b = a;// 此函数调用的是拷贝构造函数
4 Object c;
5 c = a;          // 此处调用的是"operator = “

2.2.使用值传递来传递函数参数,例如:

1 class Object{…};
2 int Function_A(Ojbect param);
3 Object a;
4 Function_A(a);//在调用Function_A的时候,在函数内部使用a的拷贝构造函数来获取a的副本来进行函数的处理。

2.3.函数的返回值,例如:

复制代码
1  class Object{…};
2   
3  Object GetObject()
4  { 
5      Object a; 
6       return a;
7  }
复制代码
 

3.拷贝构造函数的行为

拷贝构造函数分为默认构造函数和用户自定义函数,在此主要由这两方面来说明:

a. 默认构造函数:

如果对象没有提供显式的拷贝构造函数,编译器在发现需要使用拷贝构造函数函数的时候,会生成一个来使用,而生成的拷贝构造函数会有trival和nontrival之分,区别在于对象是否应该被按位拷贝(bitwise copy semantics)。

首先说下按位拷贝,首先来看下下面的代码:

复制代码
1 #incluude “word.h”
2 
3 Word d(“abcd”);
4  
5 void fun() 
6 { 
7     Word verb = d;
8 }
复制代码

我们得知,verb是根据d来初始化的,但是如果无法看到Word的定义,我们无法知道Word的默认构造函数的行为。如果Word中的成员变量都是内建类型的,例如,Word的定义如下:

复制代码
 1 Class Word
 2 { 
 3 public:
 4    Word(const char *);
 5    ~Word(){delete []m_pData;}
 6  //
 7 private: 
 8     char *m_pData; 
 9     int m_iSize;
10 };
复制代码

那么,Word的定义呈现了“default copy semantics”,verb的初始化直接按位拷贝,编译器不用生成默认构造函数。但是,如果Word的成员变量中有成员变量声明了显式的拷贝构造函数,那么编译器就需要合成构造函数来完成verb的初始化操作,例如:

复制代码
 1 #include<string>
 2 Class Word
 3 {
 4 public:
 5     Word(const char*); 
 6     ~Word(){delete []m_pData} 
 7     //
 8     private: 
 9     std::string m_strData; 
10     int m_iSize; 
11 };
复制代码

在此情况下,我们知道string声明有显式的拷贝构造函数,编译器在初始化verb的时候,就需要合成一个拷贝构造函数来调用string的拷贝构造函数。在合成的拷贝构造函数中,整型,指针等nonclass member也都会被拷贝。

需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四种情况是不需要进行按位拷贝的:

    • class内部的成员变量声明有显式的拷贝构造函数(不论是定义者声明(例如string)还是编译器合成的(例如包含string的Word定义))。
    • class的基类有显式的拷贝构造函数(无论是被声明的还是被合成的)。
    • class中有虚函数,因为编译器需要为对象设置虚函数表,所以无法按位拷贝。
    • class继承虚基类。

b.用户自定义拷贝构造函数

顾名思义,是用户自己定义的拷贝构造函数,编译器发现由用户定义的拷贝构造函数的时候,是不会生成拷贝构造函数的。即使用户声明的构造函数有错误。但是在使用自定义构造函数的时候需要注意几点:

1.注意深拷贝和浅拷贝,在前面的例子中不含string的Word的定义中,有一个char *的指针,如果不考虑深拷贝,直接按位赋值的话,会造成隐含的bug。

2.在构造函数中不要调用虚函数,因为在此时对象没有创建完成,不能保证调用到正确的函数,同时,也会引起其他的错误(例如,类内部的成员变量没有初始化完毕就是用)。

3.在拷贝构造函数中需要考虑异常的发生。

以上就是拷贝构造函数的总结。其中第2,3节的示例来自《深入了解C++对象模型》。

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谢谢。

yetuweiba

 

分布式追踪系统dapper

 最近看了google的分布式追踪系统dapper的论文:http://static.googleusercontent.com/external_content/untrusted_dlcp/research.google.com/zh-CN//pubs/archive/36356.pdf,结合自己的理解描述下。

一、引子:

  用户输入关键字后只要敲个回车键就能返回搜索结果(图1a),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可能涉及到上千个服务,可能需要上千个服务器协作完成。如图1b所示,user发了RequestX请求到达A,A通过rpc(远程过程调用,如thrift)调用B以及C,而C又需要通过rpc调用D以及E等等。

  对user的一次请求,他迟迟未收到响应ReplyX,或者响应时间很慢,我们需要确认性能到底消耗在哪个环节,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自然是分析我们的日志。

  我们每个服务都会有请求日志,请求日志记录着一次调用所花费的时间,比如对A来说,记录着调用B所花费的时间以及调用C所花费的时间,同理C的请求日志记录着调用D以及E所花费的时间。对于互联网应用来说,各个服务比如B,同一时刻可能有成百上千次请求记录。

  这种日志有个致命缺点---没有将这些记录与特定的请求关联一起。对于user的一条特定的请求RequestX,我们不知道B日志中哪条记录与之对应,也不知道C日志中哪条记录与之对应。。。总而言之,我们不能很具体的分析user的一次请求响应缓慢到底消耗在哪个环节。

二、 如何将各个服务日志的每一条记录与特定的请求关联在一起呢?

  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有两种方法:

1)黑盒方法(black box)

  日志还是一样的记录,只是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来关联记录与特定的请求。以一条特定请求RequestX为变量,通过黑盒(也就是机器学习的模型,比如回归分析)从A的日志中找出一条记录与之对应,同理可以找出B、C、D、E等等的相关记录。

  黑盒方法的优势就是不需要改变现有日志记录方法,但是缺点很明显,机器学习的精度往往不高,实际使用中效果不好。

2)基于注释的方案

  利用应用程序或中间件给每条记录一个全局标志符,借此将一串请求关联起来。比如对RequestX来说,赋予一个标志符1000,后续相关各个服务都会将标识符1000与记录一起打在日志里。这种方法的优势就是比较精确,目前google、twitter、淘宝等都采用这种方式。下面介绍google的分布式追踪系统解决方案---dapper。

三、dapper的设计目标:

1)低消耗

  dapper本质是用来发现性能消耗问题,如果dapper本身很消耗性能,没人愿意使用,因此低消耗是必须的,dapper使用一系列创新方法确保低消耗,比如使用采样方法。

2)应用级透明

  应用级透明的意思是程序员可以不需要在自己的代码中嵌入dapper相关的代码就能达到分布式追踪日志记录的目的。每一个工程师都希望自己的代码是纯粹的,如果需要嵌入dapper相关代码,那么既影响代码维护,又影响bug定位。

3)扩展性好

  对于一个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公司而言,用户规模快速增长导致着服务以及机器数量越来越多,因此dapper需要适应相应的发展,扩展性要好。

 四、dapper的几个关键点:

1)dapper日志记录的格式是怎样的呢?

  dapper用span来表示一个服务调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也就是时间区间(图2对应着图1b的调用图)。dapper记录了span的名称以及每个span的ID和父ID,如果一个span没有父ID被称之为root span。所有的span都挂在一个特定得追踪上,共用一个跟踪ID,这些ID用全局64位整数标示,也就是图2的traceID。

 

2)如何实现应用级透明?

  在google的环境中,所有的应用程序使用相同的线程模型、控制流和RPC系统,既然不能让工程师写代码记录日志,那么就只能让这些线程模型、控制流和RPC系统来自动帮助工程师记录日志了。

  举个例子,几乎所有的google进程间通信是建立在一个用C++和JAVA开发的RPC框架上,dapper把跟踪植入这个框架,span的ID和跟踪的ID会从客户端发送到服务端,这样工程师也就不需要关心。

 

3)dapper跟踪收集的流程

  如图3所示,分为3个阶段:a)各个服务将span数据写到本机日志上;b)dapper守护进程进行拉取,将数据读到dapper收集器里;c)dapper收集器将结果写到bigtable中,一次跟踪被记录为一行。 

 

4)如何尽可能降低开销?

  作为一个分布式追踪系统,dapper希望尽可能降低性能开销。如果对每一次的请求都进行追踪收集,开销还是有点大的。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是通过统计采样的方法,抽样追踪一些请求,从而达到性能开销与精度的折中。

  dapper的第一个版本设置了一个统一的采样率1/1024,也就是1024个请求才追踪一次。后来发现对一些高吞吐的服务来说是可以的,比如每秒几十万的请求,但是对一些低吞吐量的服务,比如每秒几十个请求的服务,如果采样率设置为1/1024,很多性能问题可能不会被追踪到。因此在第二版本dapper提供了自适应的采样率,在低吞吐量时候提高采样率,在高吞吐量时降低采样率。

  上面的采样是在第一个阶段,此外在收集器将span数据写到bigtable时,还可以使用第二次采样,即不一定都将数据写入到bigtable中。

 五、dapper的使用

1)监测新服务部署性能情况

  对一个新服务,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这时候可以使用dapper进行监测,从而发现存在的性能的问题;

2)推断服务间的依存关系

  通过使用dapper,可以很清晰的表明一个服务依赖了哪些服务,以及一个服务影响到哪些服务,这样能促使我们在上线的时候能及时通知下游服务监控者重点观察。

...)

 

六、dapper的不足

1)某些时候缓冲一些请求,然后一次性操作会比较高效,比如I/O请求等。各个请求都有traceID,但是聚集之后只有一个请求,因此只能选择一个traceID用于传递到聚集请求,这时追踪会中断。

2)dapper可能找出某个环节慢了,但不一定能找出根源。比如一个请求慢可能不是它自身慢,而可能它在消息队列中比较靠后。

...)

 
 
 
 
分类: 深入C++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eo_wl/p/3391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