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Routine of a 4 Hour Programmer每天工作4小时的程序员

Everyone knows the routine, get to work by 9 AM, sit in front of the computer, code all day, and head home at 5. Now, thanks to guys like Tim Ferris I have started to re-think how I work and what makes me productive as a software developer.

Recently, I made some big changes to my Monday to Friday schedule. For a long time, I did things just like all of the other coders I know. But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2011, I started experimenting to see what type of daily schedule makes me most productive. This is still a work in progress, and I do not work on military precision - I may get up 20 minutes earlier or later, for example - but here is my current schedule:

4.30 AM to 7 AM: Meditation, Writing, Goal Review Family Breakfast

Getting up at 4.30 AM is actually not that hard. Everyone is a bit different, but the body generally needs 7 to 9 hours of sleep. The way to know if you are getting enough sleep is to wake up without an alarm. Just go to bed early enough and you can wake up at 4.30 AM also.

Immediately after getting up, I drink 16 oz of water—no coffee! I have not had a coffee in a long time, and I don’t miss it much. In fact, I feel better without it. Then I take a shower; I want to start the day fresh.

I meditate for 30 minutes every morning. It’s best to meditate just before or during sunrise, so any time before 6 AM for people in the western world. I am not going to explain why meditation is good for you; there is plenty of research on the net. If you want a good book on meditation I recommend Meditation for Dummies. Despite its name, it’s one of the best books I have read.

After that, I spend 30-45 minutes writing content for my blog. I will try to write between 500 and 800 words. I have found that I can pull it off if I do this task very well right after meditation. Plus, the brain works all night while we sleep, so its best is to do a brain dump before moving on to other mental tasks. A tip on writing: use this time for an initial brain dump. Don’t try to do research, editing, etc. until later.

Then it’s To Do List time. I check my emails, Twitter, LinkedIn, etc., and assign tasks. Speaking of tasks, I follow the GTD Method and orient my life around Omnifocussoftware. I run this on my iPad, iPhone, and MacBook Air (ok, so I am an Apple fan boy). Yes, Omnifocus is a bit expensive for a to-do list management software, but since my entire life revolves around it, it’s worth the price.  I go through my list and compare it against my goals - everything from small objectives for today to long-term goals. Every item on the list should relate to a goal. If it doesn’t, I remove it.

Breakfast is next. There are several schools of thought on when you should have breakfast and what you should eat. I have experimented with lots of different things. I find that something fiber rich, low carb, and high protein works best for me. Ever tried oatmeal with peanut butter? Perfect! I also like to include fresh fruit and tea. Also, we try to have breakfast as a family. Sometimes we make it work, and sometimes not. My goal is to get this 100% this year.

7 AM to 11 AM: My 4 hour Programmer Time

This is the time that I use for coding. 4 hours a day may seem ridiculously small, but I have found that I can get more coding done in these 4 hours than most people can do in a week.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people who have a consistent timetable deliver better than people with a random work schedule. For me, it’s 7 to 11 AM, every day. All I do is coding during this time, nothing else. There are a few ground rules:

First, turn off all communications - phone, email, chat etc. You should have no distractions. You can give a handful of people a way to reach you if something is really urgent. The people who might have a reason to contact me in an emergency know how to do it, and I have yet to have anyone use it. I have even trained my wife, who used to expect immediate answers to every question, to respect this 4 hour block. also you should work on a single project. Don’t try to work on 5 different things.

Second, Don’t take any breaks for e-mail, surfing on the net, or anything like it. Here’s why: In an hour’s time, I can get x number of functions coded. I have found that if I work for four continuous hours, I can deliver not just 4 times but 8 to 16 times that amount of work. You will experience this when you 100% focused on one objective and not thinking about anything else. This is what we call the Flow mental state. I plan to write more about the state of Flow in a future blog entry.

So why not apply the same principle to an 8 hour work day? Because there are limits on human productivity. The brain is just like a muscle. Can you continuously run on a treadmill for eight hours? Like our muscles, the brain needs occasional rest. The limit is a bit different for each individual. Through trial and error I have found that 4 hours is my max.

It is also worth mentioning that I don’t set an alarm for an 11 am stop. I finish work when I feel my brain is getting tired and my productivity is decreasing. Some days I work for 3 hours and some I work for 5 hours; 4 is the average.

I work from home to avoid disturbances. If you are based in an office environment, see if management will allow you to work from home during your most productive time. The daily commute to the office can undo the benefits of yoga and meditation. After you drive through traffic and hit all of that office noise, your brain may be so stressed that the benefits of meditation disappear. You will probably be more productive working from home.  

11 AM to 1 PM: Gym, Lunch, and Shopping

I hit the gym every day. John J. Ratey’s book Spark: The Revolutionary New Science of Exercise and the Brain make a good argument for daily exercise so if you want the science behind why brain functions improve when you exercise read this book.  Don’t try to do the same work out or even go to the same gym every day. I do yoga 3 days a week at a yoga studio, and spinning classes 2 days at a spinning studio and  I do weights 2 days at my gym, where I have a trainer. Having some someone to push me is the best motivation so this is where a trainer helps you a lot. 

I love the gym because of the extra services. You can take 5 towels with no wife around to complain. You can take a 30 minute shower with no one waiting outside the door and shouting “Are you done yet?”… Which happens a lot at my home.

I also make a point of shopping for groceries every day, usually at the Whole Foodswhich is walking distance from my house. Why shop every day? In many countries, especially throughout Asia, people shop for groceries every day instead of buying two weeks’ worth of stuff to store in the freezer and the fridge. This way, you buy only what you need and cut back on waste. How many times have you found some something unidentifiable in the back of your fridge or freezer and wondered if it was more than six months old? I grab lunch while I’m out. Whole Foods has a nice salad bar. Since I love Japanese food, I will sometimes hit my favorite joint for some sushi or a bento box.

1 PM to 6 PM: Learning and Talking Time

I try to stack my appointments so I do not have to drive to work every day. Usually, this time involves meetings, interviewing candidates, presentations, mentoring developers, code reviews etc. I do not do any coding during this time unless there are an urgent bug fixes or fires to put out.

I also dedicate significant time to learning. I spend a lot of time reading other people’s stuff, everything from books to blogs to code base related to technology and neurosciences  I try to learn something new every day. The best way to stay motivated and on track is to write few lines of notes on each subject and then bookmark any references. Software like EverNote it is good for that.

Also look at what other products are on the market, the most productive software developer is someone who writes zero lines of code to solve a problem. I do not want to reinvent the wheel if someone else has done the work. This is where spending time on CodePlex, GitHub and Component Source helps.

I have taken a lesson from my wife’s experience during her medical internship. Every morning the new doctors spend time with patients. Then, in the afternoon, they all gather to discuss the complications they encountered and how they solved problems.  In my case I try to conduct a post-mortem on my activities. I examine where I got stuck when I was coding in the morning, where I was chasing a bug or how I did a presentation, handled a meeting  and so on. I try to learn from my mistakes and avoid repeating them.

6 PM to 8.00 PM:  Family Time

My wife is a doctor and has a busy schedule but we do our best to spend this time as a family. We try to make dinner together. Then I work with my kid on his homework. (It’s amazing the amount of homework a 2nd grader gets, but that’s a blog topic for later.)

8.00 PM to 8.30: Reflection and Brain Work

I do not meditate in the evening. Instead, I sit down and reflect on the whole day. It’s amazing how much you learn and improve if you spend 15 minutes just sitting in a quiet place and reflecting on your day.

Next I create some work for my brain. It’s a well-known fact that the brain works as we sleep. So it’s best to assign it some work. For me, the following has been working well: I make a bulleted list of the things I need to write in the morning. I think of them like tags. I find it best to write it down instead of typing on the computer.

Alternately, I look at some programming / algorithmic issues. Again, I write or sketch it down. It’s amazing how often I end up with a solution the next morning!  For these tasks I keep a nice, unlined, letter-size notebook. Something about writing on a blank sheet of white paper makes me more creative. I hit the bed between 8.30 PM to 9 PM. The earlier the better.

So that’s my daily schedule. It changes when I travel, of course; I spend a lot of time on the road for work. I have also not covered what I do on the weekends.  But we’ll get to those things in future posts.

I would love to hear from others on what type of schedule they keep and what they find productive.

Jan-11 Edit : It looks like I am not the only one who gets up at 4.30 AM. 23 Successful People Who Wake Up Really Early

PrintView Printer Friendly Version

EmailEmail Article to Friend

References (1)

References allow you to track sources for this article, as well as articles that were written in response to this article.
  • Response
    Response: new york hotel
    Software Developer Productivity | All about your Mind | Microsoft Stack - Jay On Software - Daily Routine of a 4 Hour Programmer

Reader Comments (20)

 本文英文原文链接:Daily Routine of a 4 Hour Programmer

  每个人都熟悉这种作息规律:早上 9 点去上班,坐在电脑前面,编一天的程序,下午 5 点下班回家。如今,非常感谢蒂莫西·费里斯 (Timothy Ferriss)的《每周工作 4 小时》,我开始重新思考应该如何工作,如何让自己变成更有效率的程序员。

  最近,我把我的从周一到周五的作息规律做了一次较大的调整。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像所有其他程序员那样工作、休息。但就在 2011 年的下半年,我开始了一项试验,想看看究竟什么样的作息时间能让我更有效率。这项实验目前仍在进行中,我并不是像军人那样严格遵守实验规定——例如,我也想会早 20 分钟、或晚 20 分钟起床——但当前制定的作息规律是这样的:

  早上4:30 到 7 点:冥想,写作,目标复查,和家人吃早餐

  早上4:30起床其实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难。每个人的个人情况都多少有些不同,但人的身体基本上需要每天 7 到 9 小时的睡眠时间。保证你睡眠充足的一个方法是不用闹钟自然醒。你只需要早点睡觉,你就可以在早上4:30醒来。

  起床之后,我会马上喝上 16 盎司的水——不是咖啡!我很长时间都不喝咖啡了,而且也不太想喝。事实上,不喝咖啡我感觉会更好。然后我会冲个澡;这样会让我感觉一个清爽的一天的开始。

  每天早上我都会冥想 30 分钟。冥想的最佳时间是在日出之前或日出的过程中,也就是西方世界的早 6 点之前。我不打算解释为什么冥想会对你有好处;网上对此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如果你想找一个关于冥想的书,我推荐《Meditation for Dummies》。尽管书名很怪,但它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

  冥想之后,我会花 30-45分钟的时间写博客。我一般会写 500 到 800 字。我发现,冥想之后立即动笔,通常会一气呵成,写的很顺利。另外,大脑经过了一夜的休整,状态非常好,在注意力转移到其它事务之前,把大脑里堆积的东西都倒出来清理一下是很有好处的。关于写作的一个技巧:把这段时间用作对大脑的初步清理。不要去做研究、编辑等。这些事情放在以后再做。

  然后是 To Do List (待办清单)时间。我会查看邮件,微博,LinkedIn,等等,以及安排下一步要做是任务。说到任务,我遵循 GTD 做事方法,我用 Omnifocus 软件来管理我的生活。我在 iPad,iPhone 和 MacBook Air (我是苹果的粉丝)都装了它。不错,作为一个待办事宜管理软件,Omnifocus 是有点贵了,但因为我的整个生活都和它有关,这个价格也值了。我通览一下待办清单,想想每个事情上的预期目标——所有的事情,从今天要做的小事情,到长期的目标。清单中的每个条目都设定有一个目标,如果没有目标,我会删除它。

  接着是早餐时间。关于应该什么时候吃早餐、应该吃什么的问题上,已经有大量你可以借鉴的养生指导。我尝试过各种不同的东西。我发现那些富含纤维素,低碳,高蛋白质的东西最适合我。你试过燕麦片加花生酱吗?好极了!我还喜欢吃一些水果、喝一点茶。还有,我尽量和家人一起吃早餐。有时事情能按照这种愿望执行,但有时不行。我的目标是今年一年都要按照这个执行下去。

  早 7 点到 11 点:4个小时的编程时间

  这是我用来编程的时间。一天 4 小时也许你会觉得少的可怜,可是我却发现,在这 4 小时我做的事情能比大多数人一周干的事情都要多。研究显示,具有固定工作时间表的人比那些随机工作的人更有效率。对于我来说,这个固定时间是早 7 点到 11 点,每天。这段时间我要做的事情就是编程,不做其它的。有几个基本的原则:

  首先,关掉所有的通信设施——电话,邮件,聊天工具等。没有让你分心的事。你可以给少数几个人保留一个联系到你的方法,以防有紧急事情发生。那些真有紧急事情需要找你的人自有办法联系到你,我还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事。我甚至还教育我的妻子,她通常习惯对所有的请求都立即给予回应,我告诉她要尊重我这 4 个小时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你应该只干一件事。千万不要同时干5、6件事情。

  第二,中间不要留下休息时间来查看邮件或上网,或干其它类似的事情。原因是:在一个小时里,我可以开发出x个功能。如果我要是连续工作 4 小时,我发现我的产量不是 4 倍,而是 8 倍或 16 倍。当你全神贯注的干某项事情时,相信你也经历过这样的体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脑的 Flow (流)状态。在以后的博客里我打算多写一些关于 Flow 的文章。

  那为什么不把这样的制度应用到整个 8 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呢?这是因为人的有效率的状态是有限度的。人的大脑跟肌肉一样。你可以在跑步机上持续运动 8 小时吗?就像我们的肌肉,大脑需要时不时的休息。这种限度依据个人的不同而各异。通过尝试和根据犯下的错误,我发现我的极限时间是 4 小时。

  还有一点需要提的是,我并没有在 11 点设了闹钟提示。当我感觉大脑有些疲倦,工作效率开始下降时,我就停止工作。有些天我只工作 3 小时,有时我会工作 5 小时;4小时是平均值。

  我在家工作是为了避开打搅。如果你需要在办公室里工作,看看管理部门是否允许你把最有效率的这段时间放在家里工作。你上班途中的折腾会把早上做瑜伽和冥想获得的好处给抵消了。在经过了早高峰的喧闹,还有办公室里的嘈杂,你的神经会变的紧张,冥思带来的效果完全消失。在家工作必定会更有效率的多。

  早 11 点到下午 1 点:健身,午饭,购物

  我每天都要健身。John J. Ratey 的书《Spark: The Revolutionary New Science of Exercise and the Brain 》对每天锻炼的好处做了很好的论证,如果你想知道锻炼对大脑功能改进的科学机理,你可以读一下这本书。每天不做相同的运动,甚至不去相同的健身房。我每周在一个瑜伽馆里做 3 次瑜伽,在一个 spinning 馆里上两天的 spinning 课,在健身房里做两天的举重,在健身房里我有个教练。教练帮助了我很多,有人这样督促你会使你具有更大的动力。

  我喜欢在健身房运动,因为哪里有额外的服务。你可以一下用掉 5 条毛巾而不担心老婆的抱怨。可以花 30 分钟冲澡而不用担心门外有人叫喊”你还没完吗?“…在家里你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

  我还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天购物,通常是在 Whole Foods,一个离我家只有步行距离的超市。为什么每天购物?在很多国家,特别是亚洲,人们每天都去购物,而不是一次买足 2 个星期的东西储存在家里的冰箱或冷柜里。这种方式,你只买了你需要的东西,避免了浪费。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冰箱里有些不知是何物的东西,怀疑放在那里有半年之久了。我午饭在外面吃,Whole Foods 超市里有不错的沙拉自助。因为我喜欢日本食品,有时我会来一点日本寿司或盒饭。

  下午 1 点到 6 点:学习和交流时间

  我尽量会把一些讨论、约会时间凑到一起,这样不必每天都去公司。通常,这些事情包括会议,面试,做报告,指导开发,代码审查等等。这段时间我不做任何的开发,除非有紧急的 bug 或特殊情况需要处理。

  我还用很大比例的一部分时间去学习。我花了很多时间去阅读别人的东西,从书本到博客,大多与编程相关的东西。我每天都要学到新的知识。保持这样的学习劲头的最好的方法是对学到的东西做一些笔记,把相关的知识做写标记。像 EverNote 这样的软件很适合做这种事情。

  同时我会看看市场上有没有其它的产品,最有效率的软件开发者是不用写一行代码就能把问题解决。我不想把别人已经做好的东西再做一遍。所以,在 CodePlex, GitHub 和 Component Source这些网站上花时间是有好处的。

  我从妻子的医院实习的经历中得到了一点启示。新入职的大夫每天早上看病,到了下午,他们会聚到一起讨论遇到的各种病症,讨论他们是如何应诊的。对于我,我会事后反省一下自己做过的事,我会重新思考一下早上编程遇到的问题,在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 bug,或反省做报告时的表现,或如何主持的会议,等等。我努力从过失中学到教训,避免它们再次出现。

  下午 6 点到晚上 8 点:家庭时间

  我妻子是个医生,工作很忙,但我们尽量一起度过这段时间。我们会一起做饭。然后我会和孩子一起做家庭作业。(一个二年级的学生竟会有这样多的作业,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我以后再谈。)

  晚 8 点到8:30:反省和给大脑派活

  我晚上不做冥思,而是换成坐下来反省一天的生活。如果你花上 15 分钟做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反省你的一天,你会吃惊的发现这一天你学到了这样多的东西,获得了这样大的提高。

  接下来,我给大脑安排工作。众所周知,当我们睡眠时大脑是在不停工作的。所以,你最好给它安排点工作。对于我,下面这些事情很有效:我把第二天早上要写的东西做了个大纲。就像写便条一样。我发现把它写到纸上比写在电脑里更有效。

  或者,我会看一些编程/算法问题。同样,会纸上描述下来或写出框架。让人惊奇的是,很多时候早上起来你会发现已经有了解决方案!像这样的事情我是在一个整洁的、没有格线的、信封大小的笔记本上写画的。在空白的白纸上写画会让我更有灵感。我在晚 8:30 到 9 点间上床睡觉。越早越好。

  这就是我一天的作息时间。当然,当我外出旅行时会有些变化;在途中我会花大量的时间来工作。我还没有告诉你们在周末我都干些什么,我会在以后的文章里讲到这些。

  我很想听到其他人关于他们的作息时间的故事,以及他们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

山寨的原罪:Talkbox被腾讯和小米抄袭的血泪教训

投递人 itwriter 发布于 2012-06-05 12:01 评论(27) 有4121人阅读  [收藏]  « »

Talkbox 创始人郭秉鑫一直觉得,如果没有山寨,没有大公司的垄断,站在台上分享成功经验,受到创业者顶礼膜拜的人中,一定有他一个。

  前不久,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有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对话,台上的小米科技 CEO 雷军在接受优米网 CEO 王利芬专访的时候妙语连珠,引得台下观众一次次发笑。当王利芬问到米聊和微信的话题时,雷军笑称米聊创造了中国创业公司的奇迹,因为在和腾讯的正面对抗中,米聊还可以拥有 1300 万的活跃用户。此言一出,台下观众忍俊不禁,本来严肃的会场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

  在国内的语音 IM 领域,微信已经取得了绝对的领先优势,一向不服输的雷军在事实面前也不得不承认失败,总结教训,他觉得米聊输给微信是情理之中,因为从一开始他便意识到微信本质上就是 QQ 的马甲,如果腾讯一发力,必然势如破竹,但是他当时觉得腾讯作为一家大公司,动作应该不会太快,他预估在米聊推出语音功能 6 个月后,微信才会推出相同的功能与之竞争,但是到那个时候米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用户量,凭借小米科技的实力,谁胜谁败,还属未知之数,但是雷军的如意算盘打错了,事实是,微信加入语音功能只比米聊晚了 2 个月。

  看着雷军在台上笑谈成败,马化腾在台下笑而不语,两个 IT 大佬交流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让现场观众觉得新鲜不已。当王利芬问雷军如果想给朋友发个语音,而那个人米聊上没有,他会不会选择用微信的时候,雷军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没有具体说明原因,而是说:“语音这一条是米聊先做的,至少腾讯是跟进的。”然后又对着台下的马化腾反问:“马总,我没说错吧?”此言一出,现场观众笑得更大声了。

  但是在几千名观众中,却有一个人无论如何都笑不出来,这个人来自香港,叫郭秉鑫,他的名字也许并不为人所知,但是说到他的产品 Talkbox,许多早期的 iPhone 用户可能还有印象,作为全球第一款语音 IM 应用,Talkbox 经过 1 年左右的研发,2011年 1 月份上线,仅仅 3 天的时间,在 App Store 的下载量就涨到了 100 万。“市场上没有类似的产品让我们借鉴,从服务器到客户端,从零开始摸索。”郭秉鑫对《创业邦》记者说。

  Talkbox:一个创新者的中国困境

  移动互联网大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行业内的社交大会,郭秉鑫经常会遇到和他主动交换名片的人,那些人在得知他是 Talkbox 的创始人时,有的人可能英文不好让他再说一遍,有的人表示惊讶并报以同情,有的人甚至会异常兴奋,说自己的产品山寨了 Talkbox 的界面和功能,并把手机拿出来请教郭秉鑫自己山寨的怎么样,面对种种的窘况,郭秉鑫内心五味杂陈,他操着一口浓重的香港普通话对《创业邦》说:“我都习惯了。”

  郭秉鑫一直觉得,如果没有山寨,没有大公司的垄断,站在台上分享成功经验,受到创业者顶礼膜拜的人中,一定有他一个。郭秉鑫还记得当初上线 3 天破百万时兴奋的心情,资本纷至沓来,Talkbox 被踩破了门槛,第一个找上门的是盛大,紧随其后的还有其他许多国内外著名投资机构,这其中还包括腾讯。“VC 的到来对我们的产品是一个肯定,但是反过来,我们也感到很困扰。”郭秉鑫说,那些投资人每天给他打电话,这让他不胜其烦。

  Talkbox 团队只有 6 个人,属于完全本土化的香港团队,没有任何接触 VC 的经验,由于找上门的人太多,应付不过来,郭秉鑫一度对 VC 产生了厌烦情绪。其实这种情绪追根朔源是因为 Talkbox 不是为了迎合市场而出现的产品。“如果为了找 VC,我们就不会做 Talkbox 了,也不会有这种创新的存在,我们当初做 Talkbox 就是为给一小部分人用的。”郭秉鑫说。

  郭秉鑫刚开始并没有意识到 Talkbox 具有那么强的市场潜力,之所以开发这款语音产品,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某天,郭秉鑫开车的时候收到了朋友的短信,他不得不拿起手机去回,这让他觉得太麻烦了,智能手机的时代,这种方式也太老土了,于是他便想到了用语音来代替文字短信的 idea。

  “我们没有市场化的包袱,所以能做出创新的东西。”郭秉鑫说,Talkbox 当时的出现仅仅是为了满足开车人群,以及盲人的需求,没有过多金钱的考虑,用户群扩张到现今的规模,是他当初所始料未及的。郭秉鑫觉得国内没有创新往往是受市场因素所累,许多公司做产品的出发点首先看有没有市场,其次看 VC 是否会进来,最后一般直接模仿国外成功的模式,来获得更高的估值。

  其实,App Store 下载反馈早就给郭秉鑫提过醒了——语音 IM 的广阔市场在大陆。在 3 天 100 万的下载量里,绝大多数的下载来自于中国大陆。要知道,这是在完全没有推广,没有进行本土化,且用户需要有 Facebook 账户才能接入的一款纯英文应用(Facebook 在国内无法登录,但不妨碍申请账户)。“我到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最大的下载量在中国。”郭秉鑫说,但是显然,雷军知道,马化腾知道,更多的中国创业者知道,郭秉鑫显然不了解中国用户。

  事实上,他对中国互联网市场的确一无所知,一直到腾讯多次找到他,谈收购事宜,他对腾讯的了解也仅限于 QQ 和马化腾而已。后来郭秉鑫找到一些对大陆互联网比较了解的创业者朋友,打听他们对一些公司的看法,才对腾讯有了一些了解。最终,Talkbox 选择了盛大作为投资方,理由很简单,郭秉鑫不想卖掉 Talkbox,盛大是第一家找上门的,并且态度很好。郭秉鑫现在回想起来,当初没有接受腾讯的收购,已经为这个注定悲情的创新故事埋下了伏笔,“如果当初我们同意了腾讯,事情肯定不是这样。”郭秉鑫说,但是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呢,微信想必还是微信,但是至少对郭秉鑫来说,可以赚得盆满钵盈。

  拿到盛大的投资,Talkbox 作为“菜鸟”开始了市场化探索,“我们根本不懂中国市场,完全不懂,不知道 QQ 的敌人是 360,不知道谁是周鸿祎,谁又是陈一舟。”郭秉鑫说,那时他在国内见了很多人,给了他很多的意见,这让他有些无所适从。直到第一个抄袭者米聊的出现,郭秉鑫犹如被人当头棒喝,他才第一次深刻意识到,原来国内互联网是这样的玩儿法。当然,米聊完全可以说自己的模仿对象是在 Talkbox 之前出现的 Kik。

  最初的米聊和微信是山寨韩国的 kik,属于纯文本的即使通讯,在某种程度上和短信聊天类似,用户量百万左右。2011年 1 月份 Talkbox 掀起了语音聊天的风潮后,3月份米聊便增加了语音功能,那时候 Talkbox 已经拥有了四、五百万的用户量。“米聊一加语音功能我真的愤怒了,那时候我才认识到中国山寨的威力。”郭秉鑫说,山寨产品概念还并不是最让他气氛的,产品运营等细节都原封不动的山寨,这让他有点无法接受。

  Talkbox 曾经在官网上挂出了 Android 版本的发布时间倒计时,挂出后不久,米聊的官网上也出现了相同的版块。“他们抄袭了我们网页的源代码,我们在底层的源代码中有一个错误,他们甚至把错误的地方也抄上去了。”郭秉鑫说,这就像考试作弊把对方的名字也抄了一样,让 Talkbox 团队众人觉得既好笑又气愤。如雷军所言,5月份微信推出了语音功能,从 UI 到录音方式,很多地方都有 Talkbox 的影子,已对国内市场有所了解的郭秉鑫知道,真正的大家伙来了。

  “Talkbox 到 5 月份的时候也没加入文字功能,我们只坚持做语音。”郭秉鑫说,但是这种对产品坚持的理念转换不成用户,强大的微信逐渐显现出“QQ 马甲”的威力,国内同类型的语音 IM 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鼻祖的 Talkbox 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低。郭秉鑫不是没有动过和腾讯掰手腕的念头,Talkbox 也想过利用通讯录导入的推广方式,建立熟人间的社交网,病毒式的增加用户量。但这需要给用户发送短信,确认身份,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来说,推广成本太高了。

  虽然接受了盛大的投资,但是 Talkbox 产品团队只有从之前的公司中剥离出来,投资才可以到账,就是在办理手续的过程中,他们错失了抢夺市场的先机,等到资金到位,米聊、微信已经前后推出了语音功能,并开始了用户的争夺战,Talkbox 逐渐沦为看客,四、五百万的用户量从此有减无增。时至今日,用户量已降到百万级别。虽然盛大投资了 Talkbox,但盛大不会投入所有资源来做这个事情。但腾讯不同,现在看来,微信已经成为腾讯移动互联网战略布局的核心。

  “我们犯了虎口夺食的错误。”郭秉鑫说,如果 Talkbox 的创新并不是一个沟通工具领域的创新,或者说没有触碰到大公司的核心业务,可能结果会不同。国内的创业者,尤其是互联网创业者在讲到自己的商业模式时,觉得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或者最引以为傲的优势便是切入垂直细分市场,言外之意也就是绕开了巨头的竞争,来自香港的郭秉鑫自然不懂这一点,他迎头而上,撞得头破血流。但是他并不觉得 Talkbox 没有成功的可能,如果不是当初的一步错棋,现在的语音 IM 市场也许会是 Talkbox 的天下。

  “我们当初在 AppStore 上不该把 Talkbox 放在全球下载,而应该只上美国市场。”郭秉鑫说。这的确是一步妙棋,果真如此的话,便延缓了中国山寨者的脚步,中国用户用不到,模式也就得不到验证,至少不会让开发者有那么深的体会,这也是近几年中国公司抄袭国外模式,鲜有成功的重要因素。比如现在国内抄袭 Path、Instagram 的那些山寨者,他们虽然知道这款产品在国外火,但是并不确定能否赢得中国市场,事实证明,它们也的确不温不火,腾讯山寨的类 Path 应用朋友圈,即便添加在微信4.0的版本上,也难以“子随母贵”。

  去年,Talkbox 加入了录音取消功能,如果想取消录音,可以按住录音键向上取消发送,今年年初,微信又加入了这个功能。“他们已经赢了嘛,不用抄的那么快了。”郭秉鑫无奈的说,在去年5、6月盛大投资刚刚到账的时候,Talkbox 已经意识到了时间的紧迫,抓紧扩张团队,以主题等产品去吸引用户,并优化 Android 版本,但为时已晚,随着 6 月微信推出漂流瓶、摇一摇功能,Talkbox 的用户陆续被“摇”走,只好无奈的放弃了对中国市场的竞争,转而主打海外市场。

  郭秉鑫说,当初 Talkbox 进入国内的时候许多人连名字都不会念,根本就不具有赢的可能性。作为小团队,郭秉鑫始终认为 Talkbox 具有自己的优势,可以有许多勇敢的尝试,不会因市场而动。“如果再有什么创新的产品,我们一定不会在国内发布,在国外把用户体验做到最好的时候,再打回国内市场。”郭秉鑫说。

  微创新,浅抄袭,难成事

  在《纽约时报》最近的一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柯达没有发明 Instagram?结论很简单,伟大的创新往往并非出现于大公司,而更可能是从某个实验室、车库中产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创业的门槛越来越低,一个优秀的创意就能迸发出巨大的价值。“一个很小的团队就可以做创新了,不要考虑那么多商业的因素,就想着对自己有用就好了,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郭秉鑫说,这是他能做出 Talkbox 的原因,但是对国内的创业者而言,有多少人能不考虑商业利益呢?如果小的创业者不创新,中国的创新又从何而来呢?

  以下是一段摘自微博的对话,对话双方分别是游戏的产品经理和技术员:

  产品经理:帮忙做个功能?

  技术员:哪个游戏有?

  产品经理:没有,新的。

  技术员:麻烦,新的创意,策划,数值,美术,特效,各种契合很难,而且一定很多问题,很多 bug,等你好不容易弄好了,人家直接抄过去,多恶心啊,创新都是二逼!

  《捕鱼达人》是国内少有的在 App Store 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创游戏,虽然也存在参照对象,但是从一个平台转移到另一个平台,加入内置付费等设计,需要许多对产品再定义的过程。“现在手游市场有 100 多款和《捕鱼达人》同类的游戏,很多存在直接照抄的现象,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陈昊芝对《创业邦》记者说。

  《捕鱼达人》去年 4 月 11 号在 App Store 上线,5月开始推广,紧接着便在 Android 上出现了一款完全相同的捕鱼游戏,包括游戏名称、Logo 都完全一样,直到现在,这款产品还在推广。陈昊芝也曾试图和那些山寨者讲道理,但往往得到的回复是:“你没有资格说我们,你也是抄街机的。”这种状况让陈昊芝很无奈,有口难辩,山寨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一种权利。

  随着腾讯抄袭网易客户端一事热炒,企鹅再次成为了众矢之的,“青岛的一个小孩做了一个页游,产品在测试期间遭到了腾讯的山寨,那个小孩向我哭诉,腾讯的那个产品收入很好,自己的产品还没有被人知道。”陈昊芝说,在美国,巨头习惯收购,而中国习惯抄袭,“上行下效,当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以抄袭为己任的时候,创业公司还会觉得抄袭可耻吗?他们会觉得这是成功的捷径。”

  《水果忍者》同样是一款 App Store 上的精品游戏,自然逃不过国内游戏山寨者的快手,基于切水果的这种游戏模式,中国不仅出现了切蔬菜、切手机、还出现了切人。“我们不怕山寨,我们有最好的团队,每一个游戏画面都有深刻的产品哲学,这是山寨者抄不到的。”《水果忍者》创始人如此回应对中国山寨的看法。

  “抄作业也分理解着抄,和完全照抄,微信是会抄的,不然也不可能有今天。”郭秉鑫说,会抄的概念在中国常常被解释为“微创新”和“本土化”,就微信这一款产品而言,虽然遭到了众多非议,但是的确给用户提供了良好了用户体验。产品为王还是渠道为王一直是互联网业内热议的话题,腾讯虽然拥有最强的渠道,但是最后真正留住用户,还是靠产品。

  Zaker 和图钉分别是 Flipboard 和 Instagram 的中国借鉴者,之所以没有用山寨者,是因为仅仅抄袭外在形式很难说是山寨。

  Zaker 的背景公司是读览天下,主要做数字化的发型平台,从 2006 年至今,在阅读方面有很深的积累,对内容的理解是其核心优势。“阅读的呈现和挖掘是我们之前做过的,这是我们和国内其他类 Flipboard 应用的区别。”Zaker 副总裁屈辰晨说,在 2009 年,读览天下就曾试做过一款名为“读读宝”的软件,希望可以做碎片化的文章呈现,只是一直苦于没有比较好的呈现方式,Flipboard 出现之后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于是 Zaker 便借鉴了这种表现形式。

  “Flipboard 从基本的模式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呈现方式的框架,但是从更深层的中国读者本土化问题上,在产品的细节演进上,是整个产品更核心的东西。”屈辰晨说,这就和跟与人学武一样,一开始都要学人家的套路,但是最后如果想要成为大侠,必须要融会贯通、自成一家。Flipboard 创始人前不久来到中国,打算进军中国市场,在一次公开会议中说:“我们的技术模式很棒,只要将本土优质的内容整合起来,就是本土化的产品。”

  但是屈辰晨并不这样理解,美国公司有着技术上的优势,但是中国公司可以勤能补拙,通过不断的试错、调整,产品的不断迭代更新,来完善产品,“我们当初学了人家,我们不回避,但是我们现在努力打造有自己特色的东西。”屈辰晨说,如果国内的一家创业五、六年的公司,一直坚持阅读这件事,还不能打败一个外来的和尚,要么说明团队真不行,要么说明中国已经没有阅读用户了。现在 Zaker 已经不会盯着 Flipboard 了,拥有一定的用户群后,他们开始根据现有用户的反馈进行产品的改进,并且在判断上趋于理性,有节奏的按照市场布置战略,并将在 Zaker 的基础上延伸出新产品。

  图钉的情况和 Zaker 很相似,图钉在 2008 年就成立了,属于一家欧洲公司的上海子公司,其产品则是欧洲产品的汉化版本,这家欧洲公司的产品很早便提出基于 LBS 的内容分享的理念,却一直苦于无法抓用用户,Instagram 的出现为其解决了这一难题——借鉴 Instagram 的滤镜功能,“过去我们的产品苦于没有高质量的内容,而无法实现社区的强关系,加入滤镜功能后解决了这方面的缺失。”图钉大中华区副总裁杨剑凌说,用图钉的滤镜拍出的照片往往具有风格化、艺术化的感觉,因此图钉的用户群和豆瓣一样,以文艺青年和“小清新”为主。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的本土化创新是否可以还需要时间的验证,不管是 Zaker 还是图钉,他们即便是有思考的借鉴,具有独立的市场发展战略,但在市场并不确定,用户量没有达到绝对优势的时候,谈成功都还为时过早。近些年,远一点可以追溯到团购和签到,近一点则是 Pinterest、Path 和 Instagram,这些国外的成功模式在国内都不乏山寨者,这种现象被笑称为“C2C”模式,即 Copy to China。

  “投资者青睐已经被国外验证的模式,是山寨成风的另一诱因。”陈昊芝说,投资人中有这样的一种思维定式:华尔街大佬都看中的项目,没有不投的道理。这又是变相的一种“拿来主义”,从创业到投资,中国互联网业充斥着“拿来主义”。事实上,即便是巨头山寨的产品,在拥有强大的资金和推广资源的支持下,也没能在中国复制另一个成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往往具有本土化的特点,根据不同地区人口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所量身定制的,并非放诸四海皆准的黄金法则。

  以 Instagram 为例,说穿了只是一个简单的照片分享理念,但是山寨者们需要自问,在中国有多少用户具有分享图片的品味,“我们到现在只有 600 万用户,因为在中国懂得欣赏图片,分享图片的人太少了。”杨剑凌说,图钉未来的发展只能寄希望于经济增长,中国的用户具有更“小资”的生活情趣,而这对一个互联网产品而言难道不是镜花水月般的等待吗?签到又是另一个例子,现在国内的类 Foursquare 应用,基本已经销声匿迹。“中国公司见到美国的模式就抄,就觉得好,最终抄也抄不到精髓,抄的太盲目了,很多人就是为了拿融资,这样是不会有创新的。”郭秉鑫说。

  创新=不识时务?

  其实,中国并不乏创新者,即便在山寨横行的市场环境下,还是有人一直坚持创新,虫洞就是这样一家公司,俞志晨从 2009 年下半年开始创业,专注于手机端的信息快速检索,从过去非智能手机的文字检索,到现在智能手机的语音检索,虫洞经历了漫长的产品研发,为了培养语音助手的市场,虫洞向开发者提供其后台 API 接口,这套检索算法是虫洞的多年来积累的核心竞争力。但是这套 API 却一直少有人问津,直到苹果 Siri 出现,语音助手的概念开始在中国的创业者间扩散开来,大批的山寨者盯上了这一模式,但是山寨 Siri 要比山寨其他应用复杂的多,表层的构架可以轻松山寨,但是 Siri 的底层语音检索后台, 却是中国山寨者无论多么神通广大,也无法在一朝一夕做出来的。

  虫洞开放的 API 恰恰满足了想要做类 Siri 产品山寨者的需求,仅在一夜之间,虫洞的语音检索 API 便成了香饽饽,平均每天都能收到好多开发者的请求,希望虫洞可以在技术上给予指导。“有的开发者基本上就是小白用户,什么都不懂,也希望做一款 Siri。”俞志晨说,这不仅反映出开发者的浮躁,更说明一款在国外被追捧的应用,在国内具有多么高的热度,虫洞也借着 Siri 的东风火了一把。作为国内第一款语音助手理念的产品,虫洞以开放 API 的方式为自己树立了许多竞争对手,类 Siri 的应用不断出现,他们基本都使用的是虫洞的 API,构架大同小异,问答结果一致,同质化严重。

  俞志晨敢于开放虫洞最核心的检索后台,自然留有后手,因为虫洞开放的 API 只是早期的版本,他们的下一代产品一直没有放出来。“我们语音翻译的技术来自于讯飞,现在他们也做了一款语音助手,和我们直接竞争,但是我们不担心它不开放,因为语音开源将是大势所趋。”俞志晨说,在创业的路上,虫洞经历了很艰苦的时期,他们曾挤在条件艰苦的厂房,也曾在找投资的过程中受到种种挖苦,俞志晨经历最多的首先是被人劝改方向,其次就是被问到“如果巨头做了,你怎么办?”。

  去年 11 月份,虫洞曾想过创新工场投资,历经 2 个月的谈判,最终没有谈拢。这个问题像例行公事一样被问及,俞志晨当着创新工场众位投资经理的面,给出了一个至少对投资者而言十分愚蠢的答案:百度、腾讯短期内不会做。投资经理一直追问如果做了怎么办,而俞志晨就一直解释为什么他认为百度、腾讯不会做,双方就这个问题僵持不下。最后创新工场的投资经理对俞志晨说:“我们认同你做的事,但是觉得你不具备做一个大公司 CEO 的潜力。”就这样,虫洞被创新工场拒之门外,当然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虫洞的团队成员都很草根,没有海外留学的经验。“其实越是那些从海外回来的创业者,越容易去抄袭,创新往往出自于本土团队。”俞志晨说。

  虫洞融资之路同样走的坎坷,虫洞曾经接触很多投资机构,其中不乏国际一流 VC,但是没有一家愿意投他们。俞志晨也会和他们谈创新,但得到的回复往往是:“你们的产品在国外没有借鉴,虽然是创新,但是在国内的土壤里,死亡率太高了。”VC 们觉得语音助手是大公司做的事,俞志晨有一次急了,他说:“大公司做不了的事太多了,原子弹大公司能做吗?”Siri 出现后,从某个层面拯救了这个“没有国外模式可借鉴”的公司,现在虫洞已经融到了钱。

  但是,在巨头面前以一个创新者的姿态坚持下去,并不容易。墨迹天气就是一个例子。墨迹的竞争对手是新浪,这个掌握时下最火热的新社交媒体的巨头。其实,原本在天气服务类应用中一直是墨迹天气和天气通两家竞争,但是随着天气通被新浪收购,墨迹的竞争对手瞬间从一个创业公司变为互联网巨头。

  在天气通被收购之前,两家公司一直保持着创新竞赛,但是被新浪收购后,这种竞争态势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天气通开始照抄墨迹天气,“他们想和我们同质化,然后通过渠道优势压垮我们。”墨迹天气 CEO 金犁对《创业邦》分析说。金犁的应对策略具体来说就是提前一步准备好下一版本的更新,这样一来天气通抄袭的总是墨迹天气的老版,墨迹则可以通过持续推出新版本来给用户带来新鲜感,来抢夺市场,争取用户口碑。

  “但是这么做有一个弊端,新版本推出后用户是否喜欢成了悬念。”金犁说,创新总要面临风险,为了降低风险,墨迹天气每一次的新版本,至少要保证 80% 的用户会喜欢,这样那 20% 的用户即便不喜欢,也会由于惯性而继续用下去。除了需要面对大公司的竞争,墨迹还需要面对其他创业公司的山寨,直接抄袭者不胜枚举。就在前不久,墨迹推出的天气主题遭到另一家创业公司的抄袭,不仅如此,对方还大肆在其举办的“主题竞赛”中展示抄袭而来的主题,对此金犁已是见怪不怪,这也许就是中国的创新者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

  照搬全抄的问题 Zaker 和虫洞也曾多次遇到,山寨者已经不止步于抄袭国外模式,而是将视角扩张到国内的创业公司。这其中多是投机取巧者。李涛(花名)不愿意让《创业邦》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他是一个草根创业者,也可以叫职业山寨者:仅凭他一个人,过去一年做了 100 多款应用,平均几天就能做出一款时下热门的应用,产品设计上无非就是在已有的产品上换个“壳”,即便如此他还是可以赚到钱。

  “安卓的市场监管、审核不严,应用质量参差不齐,做出一款热门应用,总是有人来下载,我可以通过应用内置的谷歌广告插件赚钱。”李涛说,他并没有期望一款应用能为其带来长期的收入,“这就是一锤子买卖。”

  中国互联网业内一直流行着一句话: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很多创业者将其视为金科玉律,恨不得尽快推出产品,马上就能赚钱。事实上,移动互联网虽然降低了创业门槛,但是做出高质量的产品却比过去难度更高,在手机屏幕有限的发挥空间内,能做出一款具有创新性且更炫、更好的功能、界面、UI 设计的产品,需要花很多心思、很多时间去钻研,大多数创业者并不愿意去消耗时间成本去做这件事,而这也让国内的互联网创业者离创新越来越远。

  “Talkbox 花了 1 年多的时间去研究产品,了解用户反馈,终于从 IM 的红海中创造了一片蓝海,真正的创新不可能快的。”郭秉鑫说,这就和画画一样,不可能是谁画的快谁赢。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eo_wl/p/2537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