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

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   

  --摘录

1.1 何谓重构
  重构不只是整理代码,它提供了一种更高效且受控的代码整理技术。运用重构技术后,我发现自己对代码的整理比以前更有效率。
  重构的目的是使软件更容易被理解和修改。

  使用重构技术开发软件时,你把自己的赶时间分配给两种不同的行为:添加新功能,以及重构(两顶帽子)。添加新功能时,你不应该修改既有代码,只管添加新功能。重构时,你就不能再添加功能,只管改进程序结构。
  软件开发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经常变换帽子。首先你会尝试添加新功能,然后会意识到:如果把程序结构改一下,功能的添加会容易得多。于是你换一顶帽子,做一会儿重构工作。程序结构调整好后,你又换上原先的帽子,继续添加新功能。新功能正常工作
后,你又发现自己的编码造成程序难以理解,于是又换上重构帽子……整个过程或许只花十分钟,但无论何时你都应该清楚自己戴的是哪一顶帽子。

1.2 为何重构
a.重构改进软件设计
  如果没有重构,程序的设计会逐渐腐败变质。当人们只为短期目的,或是在完全理解整体设计之前,就贸然修改代码,程序将逐渐失去自己的结构,程序员愈来愈难通过阅读源码而理解原来的设计。重构很像在整理代码,你所做的就是让所有东西回到应处的位置上
。代码结构的流失是累积性的。愈难看出代码所代表的设计意图,就愈难保护其中设计,于是该设计就腐败得愈快。经常性的重构可以帮助代码自己有的形态。

  完成同样一件事,设计不良的程序往往需要更多代码,这常常是因为代码在不同的地方使用完全相同的语句做同样的事。因此改进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消除重复代码。这个动作的重要性在于方便未来的修改。代码量减少并不会使系统运行更快,因为这对程序的
运行轨迹几乎没有任何明显影响。然而代码量减少将使未来可能的程序修改动作容易得多。代码愈多,正确的修改就愈困难,因为有更多代码需要理解。你在这儿做了点修改,系统却不如预期那样工作,是因为你没有修改另一处——那儿的代码做着几乎完全一样的事情
,只是所处环境略有不同。如果消除重复代码,你就可以确定所有事物和行为在代码中只表述一次,这正是优秀设计的根本。

b.重构使软件更容易理解
  所谓程序设计,很大程度上就是与计算机交谈:你编写代码告诉计算机做什么事,它的响应则是精确按照你的指示行动。你得及时填补“想要它做什么”和“告诉它做什么”之间的缝隙。这种编程模式的核心就是“准确说出我所要的”。除了计算机外,你的源码还
有其他读者:几个月后可能会有另一位程序员尝试读懂你的代码并做一些修改。我们很容易忘记这第二位读者,但他才是最重要的。计算机是否多花了几个小时来编译,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一个程序员花费一周时间来修改某段代码,那才要命呢——如果他理解了你的
代码,这个修改原本只需一小时。

  问题在于,当你努力让程序运转的时候,不会想到未来出现的那个开发者。是的,我们应该改变一下开发节奏,对代码做适当修改,让代码变得更易理解。重构可以帮助我们让代码更易读。一开始进行重构时,你的代码可以正常运行,但结构不够理想。在重构上花
一点点时间,就可以让代码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用途。这种编程模式的核心就是“准确说出我所要的”。

  关于这一点,我没必要表现得如此无私。很多时候那个未来的开发者就是我自己。此时重构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我是个很懒惰的程序员,我的懒惰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总是记不住自己写过的代码。事实上,对于任何能够立刻查阅的东西,我都故意不去记它,因为我
怕把自己的脑袋塞爆。我总是尽量把该记住的东西写进程序时,这样我就不必记住它了。

  这种可理解性还有另一方面的作用。我利用重构来协助我理解不熟悉的代码。每当看到不熟悉的代码,我必须试着理解其用途。我会真正动手修改代码,让它更好地反映出我的理解,然后重新执行,看它是否仍然正常动作,以此检验我的理解是否正确。

  一开始我所做的重构都像这样停留在细枝末节上。随着代码渐趋简洁,我发现自己可以看到一些以前看不到的设计层面的东西。研究代码时我发现,重构把我带到更高的理解层次上。

c.重构帮助找到bug
  Kent Beck经常形容自己的一句话:“我不是个伟大的程序员,我只是个有着一些优秀习惯的好程序员。”重构能够帮助我更有效地写出强健的代码。

d.重构提高编程速度
  终于,前面的一切都归结到了这最后一点:重构帮助你更快速地开发程序。
  听起来有点违反直觉。当我谈到重构,人们很容易看出它能够提高质量。改善设计、提升可读性、减少错误,这些都是提高质量。但这难道不会降低开发速度吗?
  我绝对相信:良好的设计是快速开发的根本——事实上,拥有良好设计才可能做到快速开发。如果没有良好设计,或许某一段时间内你的进展迅速,但恶劣的设计很快就让你的速度慢下来。你会把时间花在调试上面,无法添加新功能。修改愈来愈长,因为你必须花
愈来愈多的时间去理解系统、寻找重复代码。随着你给最初程序打上一个又一个的补丁,新特性需要更多代码才能实现。真是个恶性循环。
  良好设计是维持软件开发速度的根本。重构可以帮助你更快速地开发软件,因为它阻止系统腐败变质,它甚至还可以提高设计质量。

1.3 何时重构
  当我谈论重构时,常常有人问我应该怎样安排重构时间表。我们是不是应该每两个月就专门安排两个星期来进行重构呢?
  几乎任何情况下我都反对专门拨出时间进行重构。在我看来,重构本来就不是一件应该特别拨出时间做的事情,重构应该随时随地进行。你不应该为重构而重构,你之所以重构,是因为你想做别的什么事,而重构可以帮助你把那些事做好。

三次法则
  Don Roberts给了我一条准则:第一次做某件事时只管去做;第二次做类似的事会产生反感,但无论如何还是可以去做;第三次再做类似的事,你就应该重构。即事不过三,三则重构。

a.添加功能时重构
  最常见的重构时机就是我想给软件添加新特性的时候。此时,重构的直接原因往往是为了帮助我理解需要修改的代码——这些代码可能是别人写的,也可能是我自己写的。无论何时,只要我想理解代码所做的事,我就会问自己:是否能对这段代码进行重构,使我能
更快地理解它。然后我就会重构。之所以这么做,部分原因是为了让我下次再看这段代码时容易理解,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如果在前进过程中把代码结构理清,我就可以从中理解更多东西。
  在这里,重构的另一个原动力是:代码的设计无法帮助我轻松添加我所需要的特性。我看着设计,然后对自己说:“如果用某种方式来设计,添加特性会简单得多。”这种情况下我不会因为自己过去的错误而懊恼——我用重构来弥补它。之所以这么做,部分原因是
为了让未来增加新特性时能够更轻松一些,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发现这是最快捷的途径。重构是一个快速流畅的过程,一旦完成重构,新特性的添加就会更快速、更流畅。

b.修补错误时重构
  调试过程中运用重构,多半是为了让代码更具可读性。当我看着代码并努力理解它的时候,我用重构帮助加深自己的理解。我发现以这处程序来处理代码,常常能够帮助我找出bug。你可以这么想:如果收到一份错误报告,这就是需要重构的信号,因为显然代码还不
够清晰——没有清晰到让你能一眼看出bug。

c.复审代码时重构
  最好是一个复审者搭配一个原作者,共同处理这些代码。复审者提出修改建议,然后两人共同判断这些修改是否能够通过重构轻松实现。

为什么重构有用?
  对于今天的工作,我了解得很充分;对于明天的工作,我了解得不够充分。但如果我纯粹只是为今天工作,明天我将完全无法工作。
  重构是一条摆脱困境的道路。如果你发现昨天的决定已经不适合今天的情况,放心改变这个决定就是,然后你就可以完成今天的工作了。明天,回头看今天的理解也许觉得很幼稚,那时你还可以改变你的理解。
  是什么让程序如此难以相与?眼下我能想起下述四个原因,它们是:
    1)难以阅读的程序,难以修改;
    2)逻辑重复的程序,难以修改;
    3)添加新行为时需要修改已有代码的程序,难以修改;
    4)带复杂条件逻辑的程序,难以修改。

  因此,我们希望程序:(1)容易阅读;(2)所有逻辑都只在唯一地点指定;(3)新的改动不会危及现有行为;(4)尽可能简单表达条件逻辑。
  重构是这样一个过程:它在一个目前可运行的程序上进行,在不改变程序行为的前提下使其具备上述美好性质,使我们能够保持高速开发,从而增加程序的价值。

1.4 何时不该重构
  重写(而非重构)的一个清楚讯号就是:现有代码根本不能正常动作。你可能只是试着做点测试,然后就发现代码中满是错误,根本无法稳定运作。记住,重构之前,代码必须起码能够在大部分情况下正常运作。
  另外,如果项目已近最后期限,你也应该避免重构。

重构与设计
  重构改变了预先设计的角色。如果没有重构,你就必须保证预先做出的设计正确无误,这个压力太大了。这意味如果将来需要对原始设计做任何修改,代价都将非常高昂。因此你需要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预先设计上,以避免日后修改。
  如果你选择重构,问题的重点就转变了。你仍然做预先设计,但是不必一定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案。此刻的你只需要得到一个足够合理的解决方案就够了。你很肯定地知道,在实现这个初始解决方案的时候,你对问题的理解也会逐渐加深,你可能会察觉最佳解决方案和你当初设想的有些不同。只要有重构这把利器在手,就不成问题,因为重构让日后的修改成本不再高昂。

  重构可以带来更简单的设计,同时又不损失灵活性,这也降低了设计过程的难度,减轻了设计压力。一旦对重构带来的简单性有更多感受,你甚至可以不必再预先思考前述所谓的灵活方案——一旦需要它,你总有足够的信心去重构。

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感觉对您有用,请点击推荐。您的支持,是我的动力!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ICE_Inspire/p/4914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