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ll教程3-Shell特殊变量

前面已经讲到,变量名只能包含数字、字母和下划线,因为某些包含其他字符的变量有特殊含义,这样的变量被称为特殊变量。

例如,$ 表示当前Shell进程的ID,即pid,看下面的代码:
 
$echo $$
运行结果
29949

特殊变量列表
变量含义
$0 当前脚本的文件名
$n 传递给脚本或函数的参数。n 是一个数字,表示第几个参数。例如,第一个参数是$1,第二个参数是$2。
$# 传递给脚本或函数的参数个数。
$* 传递给脚本或函数的所有参数。
$@ 传递给脚本或函数的所有参数。被双引号(" ")包含时,与 $* 稍有不同,下面将会讲到。
$? 上个命令的退出状态,或函数的返回值。
$$ 当前Shell进程ID。对于 Shell 脚本,就是这些脚本所在的进程ID。

命令行参数

运行脚本时传递给脚本的参数称为命令行参数。命令行参数用 $n 表示,例如,$1 表示第一个参数,$2 表示第二个参数,依次类推。

请看下面的脚本:
#!/bin/bash

echo "File Name: $0"
echo "First Parameter : $1"
echo "First Parameter : $2"
echo "Quoted Values: $@"
echo "Quoted Values: $*"
echo "Total Number of Parameters : $#"
运行结果:
$./test.sh Zara Ali
File Name : ./test.sh
First Parameter : Zara
Second Parameter : Ali
Quoted Values: Zara Ali
Quoted Values: Zara Ali
Total Number of Parameters : 2

$* 和 $@ 的区别

$* 和 $@ 都表示传递给函数或脚本的所有参数,不被双引号(" ")包含时,都以"$1" "$2" … "$n" 的形式输出所有参数。

但是当它们被双引号(" ")包含时,"$*" 会将所有的参数作为一个整体,以"$1 $2 … $n"的形式输出所有参数;"$@" 会将各个参数分开,以"$1" "$2" … "$n" 的形式输出所有参数。

下面的例子可以清楚的看到 $* 和 $@ 的区别:
 1 #!/bin/bash
 2 echo "$*=" $*
 3 echo ""$*"=" "$*"
 4 
 5 echo "$@=" $@
 6 echo ""$@"=" "$@"
 7 
 8 echo "print each param from $*"
 9 for var in $*
10 do
11     echo "$var"
12 done
13 
14 echo "print each param from $@"
15 for var in $@
16 do
17     echo "$var"
18 done
19 
20 echo "print each param from "$*""
21 for var in "$*"
22 do
23     echo "$var"
24 done
25 
26 echo "print each param from "$@""
27 for var in "$@"
28 do
29     echo "$var"
30 done
View Code
执行 ./test.sh "a" "b" "c" "d",看到下面的结果: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 a b c d
print each param from $*
a
b
c
d
print each param from $@
a
b
c
d
print each param from "$*"
a b c d
print each param from "$@"
a
b
c
d

退出状态

$? 可以获取上一个命令的退出状态。所谓退出状态,就是上一个命令执行后的返回结果。

退出状态是一个数字,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命令执行成功会返回 0,失败返回 1。

不过,也有一些命令返回其他值,表示不同类型的错误。

下面例子中,命令成功执行:
$./test.sh Zara Ali
File Name : ./test.sh
First Parameter : Zara
Second Parameter : Ali
Quoted Values: Zara Ali
Quoted Values: Zara Ali
Total Number of Parameters : 2
$echo $?
0
$

$? 也可以表示函数的返回值,后续将会讲解。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ondaHsu/p/3969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