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le/scrum 如果一切都从解放前开始

  一个非常珍贵的机会,聚集了公司很多牛人,进行了一场发人深省的讨论。有一个话题我想拿出来和他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越来越不舒服的站会

  站会是每天都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大概持续15分钟左右(我们的小组都比较小,Scrum精神的一部分吧)的站着开的会。参加人员一般有所有的Developer, Project Manager(简称PM)等其他人。

站会的目的是为了让组内每个人的工作更加透明,如果能发现问题互相帮助更好。所以,站会每个人说话的内容有三要素:昨天干了啥,今天准备干啥,遇到什么困难。昨天干了啥,大家一般都会从这几点开始说:做了什么,怎么做的,进展怎么样。开始大家还都集中精力适应Scrum,所以也很少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

但是随着Scrum的进展,我们发现了一些不好的地方。下面是三个小故事

  1. 如果我前天说有一个问题我在Debug,昨天说我在继续Debug,今天我该说点什么呢,仍然在Debug?其他人,尤其PM,会怀疑我的能力,到底在不在干活儿?
  2. 一般Debug的过程都很曲折,如果前天我说,可能是A原因;昨天说,A可能不是最终的原因,发现B可能是;今天说,上午我在解决B问题,发现C才是根本原因。结果大家“哄”笑了,背后的意思是“你确定不会发现D才是根本原因”?
  3. 我们的Project非常大,才会导致了上面那个问题,这里面还有一个其他问题。当我发现B问题的时候,可能我觉得它比较浅,较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在别的组的一些组件里,我需要请教其他组的人,我需要掌握他们的逻辑,我需要看看他们的代码。这些至少都需要时间,那么也就是说如果直接Fix那个浅浅的问题,我不要学习其他的东西,时间很短,1天就好。但是,当我想深层次的Fix这个问题,因为那才是根本,这样我才能成长、扩大我对Project的理解、成长为专家。但是,当我说我需要5天时,我觉得脸上火辣辣的:别人可能都觉得我只需要1天就好了,说这么多天,别人会怎么想我呢?我需要向他们解释吗?

  这种情况下,公司老人都有这样的担忧,那么对新人,尤其还不了解公司文化的情况下,其实是更加不好的:“因为我需要证明我是能干活的,只需要很少的时间”。但是,其实公司希望他慢点Fix,去找到根本原因,去学习,半年后成为专家,而不是两年后还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

需要被完善的Agile/Scrum

   在读了《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 和《程序员的思维修炼-开发认知潜能的九堂课》之后我意识到公司培训了我们Agile/Scrum,但是并没有培训我们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完善Agile/Scrum。

  不仅没有如何完善,更有甚者,其实我们是在往一个大家对Agile/Scrum理解的交集上靠拢着。就像这样:

 

而我们期待的是:

 

我思故我在

  Agile/Scrum不是一套写死了的,你这么干就Agile/Scrum了,它也不是一种流程,规范;它更加不是老板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办!它是一种精神(从这一刻起,我觉得,那些书名叫敏捷方法的,都可以毙掉了):全员,敏捷。

  在《程序员的思维修炼》里提到,Andy的思考:不论遇到什么问题,感觉不对了,就思考,就要想办法改变,并且时时刻刻地在发生。

  公司培训了我们Agile/Scrum,但是,没有告诉我们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完全适合我们的方法,我们需要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去适应,去按照我们具体情况地完善它。

  在《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里提到了代码表现出来的几个问题,其中一个是Viscosity,粘性/粘度。从一个方面理解它就是说:当你想做一件正确的事情时,比如抽取一个函数出来,遇到了很大的难度,这个难度就是一种粘性。

  之前,公司里的architect问我,是什么样的情况,导致一个Cpp文件能有10000多行的Code呢?当时,我就想起来了Viscosity,代码库工具的Viscosity。我们使用了公司内部开发的一种代码库管理工具,它有一个地方不太好用,在一个Project里添加文件,很麻烦,先是概念上的复杂,新人不容易掌握,因为用的不多,老人们用的时候,也需要回忆一下;再是,UI上操作完成了,不一定能百分之百的成功,需要去文件里确认一下,操作是成功的;最后是,命令行操作,很少人熟悉。

  这是一种典型的Viscosity,Environment Viscosity。我们在站会这件事情上遇到的问题,也是Viscosity,一种不能让人踏实地、按照自己的节奏干活儿的Viscosity。

  这里有几个问题:首先,大家没有识别出这种Viscosity,因为还没有要去识别它的意识;第二,即使识别了,也只能私下里讨论一下,不可能马上传播到其他组里,因为没有公司层面的支持,公司层面从文化,到流程,到条例等各个方面的支持。

  为什么没有意识,一,已经说过了,公司没有培训;二,我们没有读到过这本书,太忙了,一天到晚的Debug,干不完的活儿,哪有时间;三,读到了,忘记了,为什么忘记了,没有《知道做到》。

  回到,Andy的思考,以及全员,敏捷。这是要动员全民去思考,去完善这个流程。我们的一个领导曾经提过一句:你们应该多思考,去改变自己(方式,方法)。但是这一点从没有被High Light过,慢慢的,就成了一句不显眼的提醒了。但是,我觉得这句话比起,其他任何具体细节应该被强调,因为它更加重要。

  现在的Scrum的流程,已经是Scrum大牛们实践了多年后的、几年前的版本。我们读到的书,开始实践Scrum都是人家几年前的“剩儿”了。现在我们Run的Scrum已经和大牛们的最新版本差了很多,如果我们不能思考,并去完善它,那么我们的Scrum会越来越与之脱节。搞不好,我们最后会得出一个结论,我们部署过Scrum,它并不适合我们。

  我靠!我们从没有一天真正的Agile/Scrum过,好不好!!

  鼓励大家去思考,深入的思考,从多个角度的思考,从人性,脑力,工程师文化等各个角度去思考,去创新。鼓励大家,有想法,就始终如一的坚持思考下去。哪怕最终发现是错了,也是收获,因为你知道哪里错了,为什么错了。

  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别人去讨论,去实践,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传达给其他需要的人,完成个人价值。

科学的方法-统计

  如果做到这一点?《Code Complete》上有过关于命名的讨论,摆数据证明了变量还是要全名,全名比缩写更容易使用:自己写的时候,自己半年后读的时候,别人读的时候,新人读的时候,全部考虑进去。我想知道一件事情,那个数字是怎么来的。怎么来的过程,也就是在回答“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的过程。

  我们日常工作中,也遇到过命名的问题,基本上是找一些参考资料,按照那个上面说的做。这里有一个问题,各种参考资料不统一怎么办?这就导致了,Code Review,大家各执己见。最后的结果莫不是:Case by Case;更甚者,因为谁也不接受谁的,然后就不了了之了。

  我们都是在科学这面大旗下成长大的,但是关键时刻都忘记了属于科学的方法:统计。我们能不能这样,各执己见者,从发现问题就开始着手研究,各自的影响究竟是什么:全名好,怎么好,从人的阅读,到意思的表达等多个角度,举例说明!缩写好,好在哪里?能不能建立起来一个网页,让大家开始给出自己的反馈,从自己到其他人,从老人到新人,从刚写完Code到半年后回顾,每一种形式都作一个Survey,每年作一次,每当有任何新进展的时候作一次。不出三年,对我们自己非常合适的数据就出来了。50.000001%的人,认为全名好,Ok,那么我们就全名吧;或者更具体的Survey是,那种情况下全名好,哪种情况下,缩写好。这就是科学的Case by Case,不是耍流氓的那个。

  有了科学的方法,一定也能出科学的结果,那么我们多年后就可以读自己写的书了,而不是多年后我们还是在读别人的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缺失了的是思考,方法论,和公司文化层次上的支持。

  公司从文化层次上的支持太重要了,没有这个,都被压榨的去改Bug去了,哪里还有时间思考。我们有Innovation小组,也可以把这个“科研”内容放到这个小组里面啊。这不也就是官方的支持了吗?

  都说软件开发过程多年来,始终没有突破一个怪圈,就是无法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我深深的觉得这是和人息息相关的。我们的意识,我们还没有意识到应该如何不扯皮就能成长,还能用数据说服所有人。有人又说了,如果我们得出的数据与《Code Complete》不一致怎么办?第一为什么要一致;第二,深挖“不一样”的来源。总之,我们要科学的成长,要积累。

  软件开发和个人息息相关,同一本书,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有的人理解的深,有的理解的浅,有人理解的东,有人理解的西。总之,大家不能很好的统一。这样,那些书上血泪史就不能被很少的传承。不读书的就不说了,搞不好读过书的,因为没有传承意识,一切都从解放前开始,重新摸索一遍,一直到天黑请闭眼,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后来者,依然要从解放前重新开始。

  Agile/Scrum那些牛人,努力了十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又有足够好的“天时,地利,人和”,才有了今天的Visibility(但是,依然不够啊,否则,为什么大家没有像喜欢电视剧男/女主角一样喜欢他们呢?)。如果在公司文化层次上有这样的支持,我们就可以很快积累同样的经验,并比他们做的好,一方面找到了更好的软件开发的路,二方面,引领了潮流,吸引更多牛人的加入。

总结

     我们学会了基本的Agile/Scrum的规则,就认为这就使一切。这个感觉有点儿和“我们什么都准备好了,就差几个Developer来实现了”的商业宣言一样,其实我们距离Agile/Scrum还很远,我们还需要思考,需要科学的方法,需要按照我们的方式去完善它。

后记

    听说公司最近有些制定了一些新的规则,隐约觉得有些不妥。本着这次讨论的,哪个词汇会让人感觉更加舒服些,比如:Review->audit->discovery,这样的精神。与其 Check(performance)不如help(to setup a plan to increase the settle down speed)。因为Check带来的压力只能阻碍认知

  再说个规则的故事吧:

  多年前,美国宪法制定者们,美国的国父们,曾经就总统选举问题进行过很多轮的争论。要普选还是间接选举,是其中问题之一。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句话,大意是:我们要普选,虽这样麻烦些,但是更加容易实现公平、公正。因为间接选举的话,普通老百姓可能会被一些政客忽悠,从而失去选举的意义。最重要的是,这套规则,简单明了。即使多年后,任何参与人,都可以按照其本意来操作,不会被歪解,扭曲。

  我们每个制定的规则,是不是考虑了,今天你明白也知道如何操作。但是,明天新人来了,他能明白吗,知道如何具体操作吗?或者,一个瞎眼老百姓,你告诉他,他就能正确操作吗?如果不能,请慎重!或者去Help?

  请思考!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mpl/p/4064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