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错每日活跃用户(DAU)这个指标,无异于挖坑给自己跳

浏览量、下载量、日活跃用户、注册用户数——这些经常被创业者挂在嘴边标榜自己产品有多么好的指标,其实大多只能代表虚荣。如果你不能正确理解什么是活跃用户,那就无法

作为一个创业者,如果你每天挂念着那些虚荣指标——浏览量、App 下载量、注册用户数等等,那么你真的应该是时候喊停了。

很多创业者都是如此,他们也许都读了《精益创业》,听说过 Facebook 早期的增长黑客方法,因此他们也开始将自己对于产品的关注放在了每日活跃用户(DAU)这个指标上。

然而每日活跃用户(DAU)这个指标存在着两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这个指标难以捉摸。 如果 DAU 下滑你别无他法只能干着急,除非你能找出来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反之亦然,当 DAU 上涨时你也并不清楚到底是为什么。

这个指标很容易被操纵。 每一个公司所公布的 DAU 数据计算方法都不一样,这就导致了该指标在实践中难有作为,你不能使用这种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不一的指标去对比不同的 App。

当 Facebook 的每日活跃用户达到 10 亿人之时,每一个科技博客都急不可耐地进行了一番报道。但是从 Facebook 的股票招股说明书中就会发现端倪,即便你没有使用 Facebook,只要和它发生了一点点关系,也会被算做它的「用户」。也许你只是在 ESPN 上给一篇文章点了赞,或者是从 Spotify 分享了一首歌,你都自动地成为了 Facebook 的「用户」。

使用 DAU 指标除了面临「用户」定义的无限拓宽以外,更为致命的问题是如何测算「活跃用户」。什么样的用户才能被看成是活跃的?从功能性上来看,活跃这个定语毫无意义,它完全处于你自己随心所欲的掌握中。

如果你想要切实地改善自己产品的用户体验,并且让它变得极具粘性,你需要从自己的增长目标出发去定义「活跃」:找出何种使用行为以及用户特点能够提高用户留存率,然后根据这个来定义自己产品的活跃用户。否则,一味地使用 DAU 指标,你也许会遭遇相当棘手的问题。

为什么依赖 DAU 指标是危险的行为?

假设你开发了一款社交音乐 App,在 App Store 上架了数日却乏人问津。你的下载量增长缓慢却相当稳定,直到有一天几个科技博客发现了你的应用,对其大为赞赏,忽然之间,你的 App 在每个小时中都有数千下载量。

某一个早晨当你醒来时接到了一封来自苹果官方的邮件:他们准备在 App Store 中推荐你的产品!这简直像做梦一样。

为了搞清楚你的 App 到底增长有多快,你决定使用 DAU 来进行监测。只要用户在某一天中登录了一次,你就将其算作是「活跃」用户。由此产生的结果可能如下图所示:

 

看上去简直是活跃用户数的大爆发,对吗?

想的太美了。你不过是在 App Store 上架了应用,得到了科技媒体的关注,还得到了应用商店的推荐,这些并不能决定你的产品的走向。如果一个用户所有的使用行为只是下载了 App 并且打开一次试试看,这不必然会使得他们成为注册用户并且坚持使用。人们出于好奇心会去下载一款 App,但是好奇心不足以让他们持续地探索应用,并成为你的忠实用户。

使用类似于用户登录这种最低限度的指标来定义「活跃用户」是很危险的,它会使得你被新闻炒作的结果所蒙蔽,而无法看到用户使用 App 的真实情况。

 

当你的 DAU 暴涨时,用户播放歌曲的数量却没有随之上升。人们下载了你的 App 并且登录其中,但是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地用到其核心功能。如果你只是关注 DAU 这种虚荣指标,就会忽略与真正核心功能相关的用户播放曲目数正在下滑——在轰隆隆作响的矿井中你无法听到金丝雀的鸣叫。

从短期来看,你难以从中发现问题,不断涌入的注册新用户掩盖掉了那些因为缺乏参与而流失的前一批用户。但是不断加速吸引新用户并非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无法留住老用户,你将要面临残酷的修正。

 

有了某些外部因素的助力,你的 DAU 可能会在早期增长迅速,但是在发展到了一点的阶段之后,你的 App 的增长就只能依靠其功能的吸引力。媒体的报道能够吸引眼球,但是不会帮你留住用户,你需要自己创造用户粘性。

高用户粘性的代表产品就如同 Candy Crush(糖果粉碎传奇)、Instagram 以及 WhatsApp。当你的 App 已经成为了用户生活的一部分,当人们一天不止一次地打开 App 使用,那时候你的 App 才算是真正地拥有了粘性。仅仅是使用了良好的市场营销手段也无法取得这一成果:想要拥有用户粘性,只有让用户对于你打造的产品功能欲罢不能。

如果你无法让用户真正地留在 App 中,你的 DAU 指标也会在新鲜感消失之后而暴跌,而你的 App 会再次沉入无人关注的水底。幸运的是,解决方法也很简单:不要让事情发展到无可挽回的程度。将目光投注于那些真正反映用户使用情况,以及能够吸引用户一次又一次使用的功能上。

如何判断出用户真正的使用行为?

使用 DAU 作为产品参考指标有一个基本的前提:用何种用户行为来衡量一个用户是否活跃?每一个人都想要打造出让用户爱不释手、欲罢不能的 App,问题在于找到合适的方式去衡量用户活跃与否,这样你才会明白自己实际上做得如何,而不是因为媒体报道而沾沾自喜。

换句话说,你要算出用户触及你的 App 核心价值的频率,这才是你唯一需要关心的,而不是什么下载数、登录次数这种虚荣指标。想要做到此,你需要改变自己对于用户活跃行为的认识。

只看用户在一段时间里的某种单一行为是没有用的,你需要看的是用户在一段时间内多次进行的多种操作。你需要检测 App 的每一个功能,看看用户重复使用它们的频率。

如何解释这些用户行为数据取决于你的 App 类型,以及你期望这部分用户应该要参与进多少活动。如果你的产品是 Facebook,你会期待用户每天查看信息流、聊天以及更新日记。如果你提供的是收费高昂的高端午餐外卖服务,你也许想要看到人们一周至少要订一次餐。

首先,你需要一个图表能够看出在上周中的每一天里各有多少百分比用户回到了 App 中。这个图表与 DAU 图不同,它不在乎你的总用户数量,它只看回到 App 中用户的百分比。

 

从上图可知,72% 的用户一周内至少会有两天回归 App,58% 用户一周内至少使用 3 天,而 33% 的用户一周内的使用天数可以达到至少 5 天,仅有 8% 的用户会天天使用。

这些数据并不出人意料,但是用其判断日活还是远远不够的。你仅仅测算了人们打开 App 的频率,现在你需要调查出是哪些功能让人们愿意一再使用你的 App。

挖掘 App 对于用户的核心价值

分析自己的 App 用户使用情况往往意味着直面残酷的现实,尤其是在你已经习惯了使用注水的参考指标如日活跃用户来判断现实的时候。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找出用户使用 App 的真实行为是唯一一种方式让你去判断是否向用户传递了核心价值,以及是否你的 App 取得的成绩只是昙花一现。

忘记什么 DAU 吧,关注真正的用户使用行为才是正途。你当然希望用户能对于自己的 App 爱不释手,天天都用,想要做到此,就需要你逐个地分析 App 的功能,看看它们对于用户到底有没有吸引力。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有多少比例的用户会每天使用 App 播放歌曲。

 

72% 的用户一周中至少有两天使用 App 播放歌曲,54% 的用户一周至少有 3 天播放歌曲,21% 的用户一周至少有 5 天以上使用了播放歌曲功能,天天使用该功能的用户仅有 2%。

有趣的是,一周内使用 App 次数至少 2 天的用户比例与一周至少有 2 天播放歌曲的用户比例是相同的。从这就可以推断出,播放歌曲是用户使用 App 的基本行为,大部分普通用户使用你的 App 就是为了这个。

如果将这两张图放在一起,你会看到曲线并非一致。8% 的用户会每天使用 App,但是仅有 2% 的用户天天都播放歌曲。也许是随着 App 功能的增多,他们在你的应用中发掘到了别的用处。

这就是为什么你不应该仅仅只检测一种功能。如果你想要真正理解用户行为,就需要做一个用户粘性的全盘审计,对于 App 中的每一个功能都审视一番。结果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有些时候你的 App 对于用户来说真正的核心价值并非你当初设计好的那些。

找出用户最常用的功能

也许你已经对于用户该如何使用 App 有了详尽的规划,但是你的用户根本不在乎。就像拳王泰森曾经说过的那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计划,直到他们被现实糊一脸。」

从用户第一次下载并使用你的 App 之时,这种打脸就已经开始了。你设想的将会备受欢迎的功能其实没人在乎,你觉得不过是种辅助的功能却成为了用户最在乎的核心体验。

为了真正地理解用户是如何使用 App 的,你需要看看中有哪些功能明显使用率比其他功能高出一截。你所认为的 App 核心功能和你所设想的活跃用户该有的操作都是扯淡,唯一可以去定义核心功能以及活跃用户使用行为的方法就是找出有哪些功能能够让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使用。

因为你设计的 App 是基于歌曲播放与社交,你可以看看用户往 App 播放列表中添加歌曲的频率:

 

结果一点也不令人吃惊——66% 的用户每周往播放列表添加歌曲两次,5% 的用户一周有 5 天会添加歌曲,只有 0.11% 的用户会一周七天每天都添加歌曲。你也许很难看到有音乐 App 会去关注一个反映了有多少用户每日都往播放列表里添加歌曲的指标。大部分用户都是如此使用播放列表,这样他们就不用在之后费力管理曲目了。

但是你可以将往播放列表添加歌曲设置为判断用户是否活跃的指标,因为你要找的就是这种能够吸引人们每天都回到 App 中使用的功能。

再来看看用户在社区中发言评论的频率:

 

63% 的用户一周里至少会有两天在社区中发言,3% 的用户一周至少发言五天,还有 0.04% 的用户一星期七天都要评论。这些数据并不代表发表评论成为了你的 App 的核心功能,但是如果用户爱用也挺不错的。有相当一部分用户愿意一周中至少有两天在你的 App 中留言、评论,要知道一般来说音乐类 App 的用户可没有如此健谈。

就像上面两个示范一样将你的 App 功能梳理一遍,你总会发现一个用户使用频率特别高的功能。一旦你发现了它,就用它来定义你的活跃用户的行为。接下来,你想要学习的应该是如何预测一个功能随着时间推移能否有助于用户留存了。

识别出那些能够留住用户的功能

当你通过最能吸引用户回到 App 中使用的功能来定义「活跃用户」之后,你解决了 DAU 指标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只看到一时的炒作与受欢迎,无视真正的用户行为。现在你可以接着往下走了,开始衡量到底有多少用户触及了 App 的核心价值。你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展开未来的规划,说到一个产品的未来,没有什么比用户留存率更重要了。

当你找出了那些能够吸引用户重复使用并且最能预测出用户长期留存率的功能,你就找到了一个整个产品团队该为之努力的支点。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用真正能够反映用户行为的指标来重新定义「活跃用户」,进而建立起一个能够不断激励产品团队的结构,你的 App 开始往一条正确的道路上狂奔。

下图反映了你的音乐社交 App 的用户留存率:在注册了一个月之后,每天会有多大比例的用户持续使用你的 App。

 

从上图可知,有 46% 的用户会在注册一天之后继续使用,20% 的用户在注册 4 天之后继续使用,而仅有 4% 的用户会在注册了一个月后坚持使用。实际上对于移动 App 来说,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数值。但是你想要的不是这种泛泛的数据,或许你应该尝试一下分析音乐播放功能,它也许可以成为提高留存率的关键要素。

你所要做的仅仅是将触发行为改为播放歌曲,得到下图:

 

播放了歌曲的用户相对于一般用户具有更高的留存率:63% 播放了歌曲的用户会在一天后继续回来使用,45% 的此类用户在 4 天后仍然会使用 App,大约有 50% 的此类用户在 30 天后仍然会回来。

这么做不仅仅是为了改进留存率视图:这个结果能够预示可持续增长的源头。一开始使用 App 就播放了歌曲的用户早早地触及了其核心价值,他们也更有可能持续地使用。而在 30 天统计时段的末尾,你甚至还能看到用户留存率数据有所回升,因为有一些先前流失的用户又重新回来了。

当你第一次使用这些指标找出了真正能够留住用户的功能,确实挺值得庆祝一番的,因为它们可不是虚荣指标,而是预示了用户行为与产品发展趋势的真实指标。即便你的产品数据形成了一个负面的趋势线,你依然能够从中找出那些表现良好的功能,这就让你明确了自己 App 需要努力的方向。这并非是一招制敌的银弹,但是却能让你看到一线生机。

抛开虚荣指标

据 Facebook 前高管、投资界大佬 Chamath Palihapitiya 说,如今的创业公司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过高的自负妨碍了他们向用户传递产品的核心价值。虚荣指标、浮夸的估值以及装扮一新的办公场所凌驾于产品与商业意识之上。增值系数、下载量以及日活跃用户数这些虚荣指标完胜实验、快递迭代以及不断推陈出新这些脚踏实地的工作。

对于 Facebook 来说,Chamath 所领导的增长团队就像一个实验室,他们不断地实验,尝试使用新东西去找出真正能够吸引用户的要素。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测试后,不断的实验与分析让他们有所收获,并且最终得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如果一个用户在使用的 10 天内添加了 7 个好友,那么他很有可能就此留在了 Facebook。

从那以后,Facebook 全公司上下一心,只朝着一个目标努力:让用户在 10 天内添加 7 名好友。而这恰恰也蕴含了 Facebook 作为一个拓宽人际圈的社交产品的核心价值。

也许 Facebook 团队在这个过程中找出的是「9 天添加 6 个好友」或者是「2 周添加 11 个好友」,但这都无关紧要。你深入研究数据是为了找出一个能够反映长期用户留存率的实用指标,而不是针对用户粘性做科学研究,没有必要斤斤计较。找出这个指标是为了让你的团队能够明确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只要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有朝一日总能获得成功。

讲真,「让我们去争取 10 亿用户!」这种话听上去要更有成就感得多,但是这个数字太庞大了,没人能知道要具体怎么做才能获取 10 亿用户。再听听「让用户 10 天内添加 7 个好友」,是不是觉得特别具体、特别明确?这才是在你面前晃来晃去的胡萝卜,只要你向前一跃就能吃到口中。

你的 App 核心价值不会以一成不变的形式出现,你必须要找到自己的方向,如果不针对 App 的功能特性、用户使用行为以及留存率进行广泛地分析,你将不能有所发现。记住,切勿操之过急,这些分析工作并不会使你一劳永逸。它会让你的产品变得更好,将你的团队带上正确的方向,搭建起合适的产品框架。沿着这条正确的路走下去,你最终会打造出好用的产品,并且牢牢地抓住用户的心。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logNetSpace/p/10950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