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软件需求模式》

         需求模式:定义一种特定类型需求的方法。需求模式应用于单个需求,一次帮助定义一个单一需求。使用需求模式的好处:第一,需求模式提供指导:建议包含哪些信息、提出忠告、提醒常见缺陷以及指出其他应该考虑的问题。第二,需求模式节省时间:不需要从开头开始写每一个需求,因为模式给予了合适的出发点,以及开发的基础。第三,需求模式促进同种类型需求的一致性。其中提供指导是最有价值的。节省定义的时间和增加一致性固然很好,但是合理的指导可以获得更好的需求,避免后续工作中的巨大麻烦。

         需求模式提供的指导通常比只是“比如说这样”更深入。它可以深入洞察即将发生的问题。它可以帮助提出问题。在一些情况下,它可以引导编写一个(或多个)非常不同于第一印象的需求。解答一个大问题经常引出很多很小的问题。需求模式针对大问题给出答案以及化为更小的问题。

         一些需求模式要求或者鼓励定义一些额外需求:包括跟随性需求:扩展最初需求的需求,以及系统级普遍性需求:支撑模式本身的需求。这样可以检查每一个需求是否需要额外支撑需求,以及是否已经定义了他们。

         模式有不同的详细程度和价值。一些类型的需求可以定义得非常详细,它们的实例几乎一样。其他类型的需求虽然有一些普遍有价值的东西,但是这些需求如此多变甚至不能描述应该表达什么。这些变化是正常的。模式只需要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它不必做模式可能做的所有的事。另一方面,反复遇到一种特别需求并不意味这种需求模式自然而然就有价值。如果很难概括这种需求的共性,就很难指导怎样定义这种类型的需求。

       需求模式需要描述什么时候使用模式以及基于模式如何编写需求。它还可以提示如何实现以及如何测试这种需求。每个需求模式包含如下的要素:1)基本细节2)适用性3)讨论4)内容5)模板6)实例7)额外需求8)开发考虑9)测试考虑。

         需求模式可以自由使用其他领域中的基础架构。但是最好避免相互依赖,所以如果一个领域依赖另一个领域,那么后一个领域就不应该依赖前一个领域——如果可以避免的话。一个基础架构也可以依赖另一个基础架构。每个基础架构概述分成下列小节:1)目的 解释基础架构存在的理由,以及扮演的角色。2)调用需求 关于系统与基础架构如何交互的需求定义的建议——基础架构必须提供这些功能给系统——以及系统期望的其他的能力。需要的功能可以被看作是基础架构提供给调用者的接口。3)实现需求 为了使基础架构站得住脚所需要的一些特性的想法。这些是比较简短的,只是在定义基础架构时提醒一些需要考虑的可能的主要功能域。

         当几个需求模式有共同的特性,可以建立一个需求模式组,用于描述它们共同的方面,而不必在每个模式中重复。一个需求模式组不是一个需求模式:不能建立这种类型的需求。但是一个组可以包含下列出现在需求模式定义中的任何部分:“额外需求”、“开发需求”和“测试需求”。包括哪一部分而省略其他部分的原则是是否有一些事情值得说。任何时候如果某一部分出现在了需求模式组里,模式的相应部分应该包含一个注释,提醒参考需求模式组。

         领域和需求模式组的区别在于领域中的模式共有一个主题,而在模式组中的模式有共同的细节特性。一个组中的模式不一定属于同样的领域。

         当使用一个需求模式时,应该描述建立这种类型需求的需要知道的所有事。但是一个模式可能会因为一些原因引用其他模式。需求模式之间的关系存在两种基本类型:1)引用 一个需求模式可以在定义中提到另一个模式。2)扩展 一个需求模式以另外一个模式为基础开发。在面向对象的术语中,这是继承关系。除了扩展另外一个模式,需求模式可以扩展为需求模式组。

         保持最初的需求,但是分割成多个部分,使他们变成附加需求,这就是提炼主要需求。每个提炼需求应该定义一个特别的方面。每个提炼应该定义它依赖的需求。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UANG/p/4901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