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汇编语言】第9章 转移指令的原理

9.0 概述
  可以修改IP,或同时修改CS:IP的指令统称为转移指令。概括地讲,转移指令就是可以控制CPU执行内存中某处代码的指令。
  8086CPU的转移行为有以下几类:
  <> 只修改IP时,称为段内转移指令。如 jmp ax
  <> 同时修改CS和IP时,称为段间转移指令。如 jmp 1000:0
  由于转移指令对IP的修改范围不同,段内转移又分为短转移和近转移:
  <> 短转移的IP修改范围为-128~127
  <> 近转移的IP修改范围为-32768~32767
 
  8086CPU的转移指令分为以下几类:
  <> 无条件转移指令,如 jmp。
  <> 条件转移指令
  <> 循环指令,如 loop。
  <> 过程
  <> 中断
  这些转移指令的前提条件可能不同,但转移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
 
9.1 操作符 offset
  操作符offset在汇编语言中是由编译器处理的符号,它的功能是取得标号的偏移地址。
  注:nop 的机器码占一个字节
 
9.2 jmp指令
  无条件转移指令,可以只修改IP,也可以同时修改CS和IP。
  jmp指令要给出两种信息
  1) 转移的目的地址
  2) 转移的距离(段间转移,段内短转移,段内近转移)
 
9.3 依据位移进行转移的jmp指令
  jmp short 标号
  实现段内短转移,指令结束后,CS:IP指向标号处指令。
  >>>>指令的机器码中,并不包含转移的目的地址,而包含了转移的位移。位移是编译器根据汇编指令中的标号计算出来的<<<<
  注:short关键指明这是一个8位的位移,范围为-128~127
 
  jmp near ptr 标号
  实现段内近转移,IP修改范围为-32768~32767
 
9.4 转移的目的地址在指令中的jmp指令
  jmp far ptr 标号
  实现段间转移,又称为远转移。far ptr 指明了用标号的段地址和偏移地址修改CS和IP。
 
9.5 转移地址在寄存器中的jmp指令
  jmp reg16 ;reg16表示16位寄存器,如ax等
 
9.6 转移地址在内存中的jmp指令
  该类指令有两种格式:
  1) jmp word ptr 内存单元地址(段内转移)
    从内存单元地址处开始存放一个字,是转移的目的的偏移地址,执行后IP的内容为该地址值。
  2) jmp dword ptr 内存单元地址(段间转移)
    从内存单元地址处开始存放两个字,高地址字是转移目的的段地址,低地址字是转移目的的偏移地址。
    
9.7 jcxz指令
  jcxz 标号
  有条件转移指令,如果CX=0,转到标号处执行,如果CX!=0,
  >>>>所有的有条件转移指令都是短转移<<<<
 
9.8 loop指令
  loop 标号
  操作:
  1) (CX)=(CX)-1
  2) 如果(CX)!=0,转到标号处执行
  >>>>所有的循环指令都是短转移<<<<  

9.9 根据位移进行转移的意义
  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方便程序段在内存中的浮动装配。
 
9.10 编译器对转移位移超界的检测
  根据位移进行转移的指令,它们的转移范围受到转移位移的限制,如果在源程序中出现了转移范围超界的问题,在编译的时候编译器将报错。
  注意,之前讲过的“jmp 2000:0100”形式的指令,是在debug中使用的汇编指令,汇编编译器并不认识,如果在源程序中使用,编译时也会报错。
 
实验8 分析一个奇怪的程序
  略
 
实验9 根据材料编程
  在屏幕中间分别显示绿色,绿底红色,白底蓝色的字符串“welcome to masm!”。
  材料:
    内存地址空间中,B8000H~BFFFFH共32K的空间,为80*25彩色字符模式的显示缓冲区。向这个地址空间写入数据,写入的内容将立即出现在显示器上。
    在80*25彩色字符模式下,显示器可以显示25行,每行80个字符,每个字符可以有256种属性(背景色、前景色、闪烁、高亮等组合信息)。
    这样,一个字符在显示缓冲区中就要占两个字节,分别存放字符的ASCII码(低位)和属性(高位)。80*25模式下,一屏的内容在显示缓冲区中共占4000个字节。
    显示缓冲区分为8页,每页4KB,显示器可以显示任意一页内容。一般情况下,显示第0页内容。也就是通常情况下,B8000~B8F9F中的4000个字节将出现在屏幕上。
    属性字节的格式:
    7        6        5        4        3        2        1        0
    BL(闪烁) R(背景)  G(背景)  B(背景)  I(高亮)  R(前景)  G(前景)  B(前景)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AzikPhil/p/note_asm2_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