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基础2之物理层

物理层简介

物理层全称为:Physical Layer。OSI模型的最低一层。物理层为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提供传输媒体及互连设备,为数据传输提供可靠的环境。

物理层功能

⑴为数据端设备提供传送数据的通路,数据通路可以是一个物理媒体,也可以是多个物理媒体连接而成.一次完整的数据传输,包括激活物理连接,传送数据,终止物理连接.所谓激活,就是不管有多少物理媒体参与,都要在通信的两个数据终端设备间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通路.

⑵ 传输数据.物理层要形成适合数据传输需要的实体,为数据传送服务.一是要保证数据能在其上正确通过,二是要提供足够的带宽(带宽是指每秒钟内能通过的比特(BIT)数),以减少信道上的拥塞.传输数据的方式能满足点到点,一点到多点,串行或并行,半双工或全双工,同步或异步传输的需要.

⑶ 完成物理层的一些管理工作.

物理层标准

(1) 物理层的一些标准和协议早在OSI/TC97/C16 分技术委员会成立之前就已制定并在应用了,OSI也制定了一些标准并采用了一些已有的成果.下面将一些重要的标准列出,以便读者查阅.

(2) ISO2110:称为"数据通信----25芯DTE/DCE接口连接器和插针分配".它与EIA(美国电子工业协会)的"RS-232-C"基本兼容.

(3) ISO2593:称为"数据通信----34芯DTE/DCE----接口连接器和插针分配".

(4) ISO4092:称为"数据通信----37芯DTE/DCE----接口连接器和插针分配".与EIARS-449兼容.

(5) CCITT V.24:称为"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之间的接口电路定义表".其功能与EIARS-232-C及RS-449兼容于100序列线上

物理层工作原理

(1) 用户A通过应用程序发出数据,这个数据经过上层一层层的封装,到达了数据链路层,在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做了Framing(成帧)处理之后,物理层会将这个数据帧转换成二进制信号(bit流);
(2) 接下来用户A就要将这些bit信号流从自己的“网卡”里传出去了,传出去之后需要经过“网络介质(网线)”传输到对端设备用户B;
(3) 用户B从网线里收到了这些bit流,这些bit流进入了B的网卡,B就成功收到了这些bit流;
(4) 但是B还不能识别这个bit流是数据,所以B会对这些bit流基于自己的网卡驱动进行数据帧的转换,并交给第二层数据链路层;
(5) 如果B的网卡与A的网卡是同一种标准,比如以太网,那么就会成功转化成以太网数据帧;
(6) 如果B的网卡与A的网卡不是相同的标准,那么B是无法将这些bit流转换成数据链路层能识别的数据帧格式;
(7) 接下来数据链路层等上层就会基于各层的特性执行对应的操作。

参考文档:

http://www.hcie.me/219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9%A9%E7%90%86%E5%B1%82/4329158?fr=aladdin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APeng2019/p/10719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