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构建之法

《构建之法》与国内高校常规的软件工程教材有本质的不同,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软件工程的教程,倒不如说是一本小说,作者采用写小说的方式表述出了自己关于编程方面的一些自己的想法,而且语言幽默风趣,改变了传统软件工程教材形象,相较之下,这本书更能抓住读者兴趣,更有利于作者观点的表达。


首先书中存在一些人物,从人物介绍上可以看出都是现实中典型的软件行业从业人员形象。正如书中所说的,“我们要让团队中做事不仔细的人慢下来,这样能减少他们的危害”;另一方面,这种人有热情,能踏踏实实的话,是一定会有成长的,只是现阶段对项目的影响还是“危害”大于“贡献”。“萝卜快了不洗泥”可不行,先做一颗“慢工出细活”的“白菜”可好?作者根据他们的特点而虚构的人物,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很容易入戏,并让我们这些仍处于大学里的大学生了解现实中行业的一些问题。

当作者提出一个具有争议或让人困惑的观点时,会通过文中虚构的人物来提出读者可能的疑问,并通过对话的形式,给出作者自己的见解。
例如以下场景。
项目接近尾声时,要确保(修复)门槛越来越高。今天的“Must”必须比昨天及以前的“No”严重性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小飞:这个“Bug bar越来越高,事实上是说有更多的Bug会留在软件中,这是不是意味着在最后关头忽略质量。

作者随即借”阿超“之口,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种自问自答的对话场景贯穿全书。
提升Bug bar是放走一些无伤大雅的Bug,换取项目能如期完成。其指导思想是抓大放小,既然没法全解决,就集中精力解决最重要的Bug。避免频繁地到处改动代码而引入新的Bug,是以谓之”稳定“。但是,我们还是会研究”为什么在产品后期才发现这样的Bug?早干什么去了”。这些问题会成为我们“事后诸葛亮”会议的议题。

这种观点的表述,不仅介绍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思考,这是其他教材所没有的。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2210633591zhang/p/14223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