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1123065《Java程序设计》第2周学习总结

1、本周学习总结

 字符串创建后是不可变的,可以使用加号进行字符串之间的拼接。
 使用for循环对字符串进行修正会不断产生新的字符串,应使用StringBuilder。
 字符串内容的比较要用equal。
 Scanner作用于扫描控制台输入的,并以空格或换行作为间隔。
 二维数组的长度指的是行的个数。
 包用于区分不同的类。

2、书面作业

1、使用Eclipse关联jdk源代码(截图),并查看String对象的源代码?简单分析String对象的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通过数组存储。并且是人易于观测的对象。
2、为什么要尽量频繁的对字符串的修改操作应该是用StringBuilder而不是String?
因为使用string对字符串的不断修改会产生过多的新字符串,占用大量的内存。
3、比较两个字符串的值是否相等?为什么不能用==直接进行比较?
用==进行比较是在同一个字符串池进行比较的,只能比较是否是同一个对象。
4、尝试使用字符串池的概念解释如下程序段输出结果,并回答这段代码创建了几个字符串对象:

    String str1 =“hi“, str2=“hi“;
    String str3 = new String(str1)
    System.out.println(str1==str2);
    输出结果为true,在一个字符串池中存储完str1之后,当扫描到str2,先在原先的字符串池中查找是否有相同的,发现相同则将str2指向同一个"hi";而==用来比较同一个对象,因此是true.这段代码创建了两个字符串对象,分别是str1和str2共用的和str3.

5、Integer i = 100;//100是基本类型,i是引用类型,为什么可以将100赋值给i
因为 Integer类在对象中包装了int型的值,之间能够进行互相转换。
6、尝试分析下面代码输出结果

 Integer i1 = 127;Integer i2 = 127;
 i1 == i2;//true of false?
 答案是true,
 Integer i1 = 128;Integer i2 = 128;
 i1 == i2;//true of false
 答案是false,
 常量池范围-128到127,从常量池提取127地址相同,因此是true,显然128超出范围

7、package与javac、 java、 -classpath、 -d在 com.ibm包中编写 StringUtil类,内有一方法
public static void foo1(){
System.out.println(StringUtil.class+" method:foo1");
}
在edu.jmu包中编写Main类,其中掉了com.ibm.StringUtil的foo1方法
7.1 尝试用命令行进行编译并运行,截图

7.2 将生成的StringUtil.class放到d:lib正确的目录结构下,将Main.class在d: est正确的目录结构,尝试在命令行下运行,并截图。

7.3 Eclipse中源代码放在哪个目录、class文件放在哪个目录。在Eclipse项目中按一下ctrl+f11就可以直接运行Main,尝试分析背后实现的原理。

源代码放在src目录下,class放在bin目录。
8、自己在这门课的目标与计划
请描述一下你的技术基础(会什么语言,都写了多少行代码)
一周准备花多少时间在这门课上?一周准备写多少行代码?采用怎样的学习方式?遇到困难打算怎样解决?
关于这门课的smart目标参考链接

1、目标是先把java/基础打扎实这个小目标,如果有可能再进行相应的小项目开发。
2、就目前上过的课程,会c语言,c++,一点点的爪哇。一周之内把老师布置的编程题全部完成的时间,完成所上的题目代码平均一题50行,5题250行代码。采用上课尽量跟上学习进度,课后勤补,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程序员。遇到困难首先问舍友,不行找老师。

3、PTA截图


4、实验总结与收获

 a、大整数相加:用arrayList分别存储两个大整数,从尾数开始相加,mark变量用于标志是否和大于10,则往前进一位。得数同样用数组存储,其长度设定为两个arrayList长度的最大值,防止得数过大溢出。
 b、身份证排序:先将出生年月日提取出来后直接用ArraysList.sort进行排序,不需要考虑先进行年的排序再进行月和日,整个字符串进行排序即可。其中对NextLine()和Next()的使用经常会出现错误,出错的话换一种,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c、浮点数相加相乘:乘积结果这个变量初始化的要赋值1,不能赋值0。
 d、乘法表用for循环从1开始时要注意下标要-1;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201521123065hyw/p/6481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