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M

1.JVM内存模型?堆和栈?

JVM内存模型包括5个部分,分为线程共享的和线程隔离的部分。
线程共享的数据区是堆和方法区;
线程隔离的数据区是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和程序计数器;
  1)程序计数器:是一个比较小的内存区域,用于指示当前线程所执行的字节码执行到了第几行,可以理解为是当前线程的行号指示器。每个程序计数器只用来记录一个线程的行号,所以是线程私有的。(行号指示、线程私有)
  2)虚拟机栈:一个线程的每个方法在执行的同时,都会创建一个栈帧,栈帧中存储的有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链接、返回地址等,当方法被调用时,栈帧在JVM栈中入栈,当方法执行完成时,栈帧出栈。每个线程对应着一个虚拟机栈,因此虚拟机栈也是线程私有的。(栈帧)
  3)本地方法栈:本地方法栈在作用,运行机制,异常类型等方面都与虚拟机栈相同,唯一的区别是:虚拟机栈是执行Java方法的,而本地方法栈是用来执行native方法的。
  4)方法区:方法区是各个线程共享的区域,用于存储已经被虚拟机加载的类信息(即加载类时需要加载的信息,包括版本、field、方法、接口等信息)、final常量、静态变量、编译器即时编译的代码等。
  5)堆区:堆区的存在是为了存储对象实例,原则上讲,所有的对象都在堆区上分配内存。堆区也是Java GC机制所管理的主要内存区域。

2.GC分代算法?

内存分配,主要指的是在堆上的分配。Java内存分配和回收的机制概括的说,就是:分代分配,分代回收。对象将根据存活的时间被分为:年轻代(Young Generation)、年老代(Old Generation)、永久代(Permanent Generation,也就是方法区)。
算法的选择:在新生代中,每次垃圾收集时都发现有大批对象死去,只有少量存活,那就选用复制算法,只需要付出少量存活对象的复制成本就可以完成收集。而老年代中因为对象存活率高、没有额外空间对它进行分配担保,就必须使用“标记-清理”或“标记-整理”算法来进行回收。方法区永久代,回收方法同老年代。

根搜索算法、标记-清除算法、复制算法、标记-整理算法

根搜索算法:设立若干种根对象,当任何一个根对象到某一个对象均不可达时,则认为这个对象是可以被回收的。

可以当做GC roots的对象有以下几种:

(1.JVM stack;  2/3.方法区;4.本地方法栈)
1. 虚拟机栈(栈帧中的本地变量表)中的引用的对象
2. 方法区中的类静态属性引用的对象
3. 方法区中的常量引用的对象
4. 本地方法栈中JNI(Native方法)的引用对象

标记-清除算法:当堆中的有效内存空间(available memory)被耗尽的时候,就会停止整个程序(也被成为stop the world),然后进行两项工作,第一项则是标记,第二项则是清除。

(1)标记:标记的过程其实就是,遍历所有的GC Roots,然后将所有GC Roots可达的对象标记为存活的对象。

(2)清除:清除的过程将遍历堆中所有的对象,将没有标记的对象全部清除掉。

复制算法:复制算法将内存划分为两个区间,在任意时间点,所有动态分配的对象都只能分配在其中一个区间(称为活动区间),而另外一个区间(称为空闲区间)则是空闲的,当有效内存空间耗尽时,JVM将暂停程序运行,开启复制算法GC线程。接下来GC线程会将活动区间内的存活对象,全部复制到空闲区间,且严格按照内存地址依次排列,与此同时,GC线程将更新存活对象的内存引用地址指向新的内存地址。此时,空闲区间已经与活动区间交换,而垃圾对象现在已经全部留在了原来的活动区间,也就是现在的空闲区间。事实上,在活动区间转换为空间区间的同时,垃圾对象已经被一次性全部回收。

标记-整理算法:标记-整理算法与标记-清除算法非常相似,它也是分为两个阶段:标记和整理。

(1)标记:它的第一个阶段与标记/清除算法是一模一样的,均是遍历GC Roots,然后将存活的对象标记。

(2)整理:移动所有存活的对象,且按照内存地址次序依次排列,然后将末端内存地址以后的内存全部回收。因此,第二阶段才称为整理阶段。

标记/整理算法不仅可以弥补标记/清除算法当中,内存区域分散的缺点,也消除了复制算法当中,内存减半的高额代价,标记/整理算法唯一的缺点就是效率也不高,不仅要标记所有存活对象,还要整理所有存活对象的引用地址。

3.垃圾收集器?

七种垃圾收集器简单比较:

年轻代:Serial、ParNew、Parallel Scavenge;

年老代:Serial Old、Parallel Old、CMS(Concurrent Mark Sweep);

G1(Garbage Firest);

  1、Serial收集器

新生代单线程的收集器,采用复制算法,在进行收集垃圾时,必须stop the world,

它是虚拟机运行在Client模式下的默认新生代收集器;可以和Serial Old、CMS组合使用;

  2、ParNew收集器

是Serial收集器的多线程版本,采用复制算法,回收时需要stop-the-world;

许多运行在Server模式下的虚拟机中首选的新生代收集器;可以和Serial Old、CMS组合使用;

除Serial外,只有它能与CMS收集器配合工作;

  3、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

新生代收集器,使用复制算法又是并行的多线程收集器,关注系统吞吐量;

CMS等收集器的关注点在于尽可能地缩短垃圾收集时用户线程的停顿时间,而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的目标则是达到一个可控制的吞吐量(Throughput)。所谓的吞吐量就是CPU用于运行用户代码的时间与CPU总消耗时间的比值,即吞吐量 = 运行用户代码时间/(运行用户代码时间+垃圾收集时间),虚拟机总共运行了100分钟,其中垃圾收集花费1分钟,那吞吐量就是99%。

停顿时间越短越适合需要与用户交互的程序,良好的响应速度能提升用户体验,而高吞吐量则可以高效率地利用CPU时间,尽快完成程序的运算任务,主要适合在后台运算而不需要太多交互的任务。

参数:

-XX:MaxGCPauseMillis:最大垃圾收集停顿时间;

-XX:GCTimeRatio:吞吐量大小;

-XX:UseAdaptiveSizePolicy:自适应的调节策略;打开参数后就不需要手动指定新生代的大小、Eden与Survivor区的比例、晋升老年代对象年龄等细节参数了,虚拟机会根据当前系统的运行情况收集性能监控信息,动态调整相关参数;

  4、Serial Old收集器

是Serial收集器的老年代版本,同样是单线程收集器,使用标记整理算法。

  5、Parallel Old收集器

是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的老年代版本,使用多线程和标记整理算法。

  6、CMS收集器(Concurrent Mark Sweep)

老年代收集器;是一种以获得最短回收停顿时间为目标的收集器,基于标记清除算法。

过程如下:初始标记,并发标记,重新标记,并发清除;其中初始标记和重新标记过程需要stop-the-world;初始标记仅仅只是标记一下GC Roots能直接关联到的对象,速度很快;并发标记阶段就是进行GC Roots Tracing的过程;而重新标记阶段则是为了修正并发标记期间用用户程序继续运作而导致标记产生变动的那一部分对象的标记记录。

优点是并发收集,低停顿,缺点是对CPU资源非常敏感,无法处理浮动垃圾,收集结束会产生大量空间碎片。 

参数:

UserCMSCompactAtFullCollection:默认开启,FullGC时进行内存碎片整理,整理时用户进程需停止,即发生Stop The World;
CMSFullGCsBeforeCompaction:设置执行多少次不压缩的Full GC后,执行一个带压缩的(默认为0,表示每次进入Full GC时都进行碎片整理);

  7、G1收集器

是基于标记整理算法实现的,不会产生空间碎片,

过程:初始标记、并发标记、最终标记、筛选回收

优点:并行与并发、分代收集、空间整合、可预测的停顿;

可以精确地控制停顿,将堆划分为多个大小固定的独立区域,并跟踪这些区域的垃圾堆积程度,在后台维护一个优先列表,每次根据允许的收集时间,优先回收垃圾最多的区域(Garbage First)。

 

4.类加载的过程

类从被加载到虚拟机内存中开始,到卸载出内存,整个生命周期包括7个阶段:

加载、验证、准备、解析、初始化、使用和卸载。

其中类加载的过程包括了加载、验证、准备、解析、初始化五个阶段。在这五个阶段中,加载、验证、准备和初始化这四个阶段发生的顺序是确定的,而解析阶段则不一定,它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在初始化阶段之后开始。

加载

1.字节流;2.方法区数据结构;3.对象-访问入口;

验证

文件格式的验证、元数据的验证、字节码验证和符号引用验证;

准备

为类变量分配内存并设置类变量初始值;这里所设置的初始值通常情况下是数据类型默认的零值(如0、0L、null、false等),而不是被在Java代码中被显式地赋予的值。

解析

解析阶段是虚拟机将常量池中的符号引用转化为直接引用的过程;

初始化

初始化类变量和其他资源;

5.类加载器和双亲委派模型

类加载器ClassLoader?
(三类、加载的类库、实现)
系统提供的类加载器包括三类:启动类加载器Bootstrap、扩展类加载器Extension、应用程序类加载器Application。
启动类加载器Bootstrap,加载JDK/jre/lib下的类库,也就是Java的核心库;启动类加载器是用原生代码而不是java实现的,并不继承自java.lang.ClassLoader,除此之外基本上所有的类加载器都是java.lang.ClassLoader类的一个实例。启动类加载器是无法被Java程序直接引用的。
扩展类加载器Extension,加载/lib/ext目录的扩展库;可以被开发者直接使用。
应用程序类加载器Application,加载Java应用类路径ClassPath所指定的类。
 
双亲委派模型?
(流程、优点、举例)
工作流程是:如果如果一个类加载器收到了类加载的请求,不会首先自己去加载,而是把请求委托给父加载器去完成,依次向上。只有当父加载器在搜索范围中没有找到所需的类时,即无法完成加载,子加载器才尝试加载该类。
双亲委派模型优点是Java类随着类加载器具备了带有优先级的层次关系,对于保证Java程序稳定运作很重要。例如Object类在lib的rt.jar中,无论是哪个类加载器要加载此类,最终都会委派给启动类加载器进行加载,这便保证了Object类在程序中的各种类加载器中都是同一个类。 防止不可靠甚至恶意的代码代替由父亲装载器装载的可靠代码。
 
6.四种引用类型

强引用、软引用、弱引用、虚引用;

    a、强引用(Strong Reference)--不会被回收

          程序代码中普遍存在的,比如Object obj = new Object(),只要存在强引用,GC收集器永远不会回收被引用的对象。

    b、软引用(Soft Reference) --内存紧张的时候被回收

          非必须的对象,是否回收,要看当前内存情况,如果紧张,则进行回收,否则不回收。当程序抛出内存溢出异常时,肯定不存在这种类型的对象。

    c、弱引用(Weak Reference) --下一次GC回收,即必被回收;

          被弱引用关联的对象只能生存到下一次GC发生之前,即每次必被回收。

    d、虚引用(Phantom Reference) --GC时回收,无法通过引用取得对象值;用来检测对象是否已经从内存删除。

          幽灵引用或者幻影引用,一个对象是否有虚引用的存在不会影响到其生存时间,无法通过虚引用获取对象实例。为一个对象设置虚引用关联的唯一目的是希望能在这个对象被回收时受到一个系统通知。

7.GC的过程

对象根据被存活的时间被分为:年轻代、年老代、永久代;
年轻代:对象被创建时,内存分配首先发生在年轻代,年轻代分为三个区域:Eden区、S0、S1;
创建时分配在Eden区,满的时候执行Minor GC,消亡的对象清理,剩余的复制到S0;Eden再满时,Minor GC,存活的复制到S1,将S0消亡的清除,可以晋级的到Old,存活的到S1。切换多次,仍然存活的复制到老年代。
年老代:内存不足时执行Full GC,标记整理。
 
8.GC时对程序有什么影响?频繁GC怎么办?
"stop-the-world" 机制简称STW,即,在执行垃圾收集算法时,Java应用程序的其他所有除了垃圾收集器线程之外的线程都被挂起。
频繁GC:需要调优,比如控制新生代老年代比例,控制进入老年代前生存次数,控制年轻代eden和survivor比例(默认8:1)等;
 
9.如何判断一个对象已经死去?

引用计数:每个对象有一个引用计数属性,新增一个引用时计数加1,引用释放时计数减1,计数为0时可以回收。此方法简单,无法解决对象相互循环引用的问题。

可达性分析(Reachability Analysis):从GC Roots开始向下搜索,搜索所走过的路径称为引用链。当一个对象到GC Roots没有任何引用链相连时,则证明此对象是不可用的。不可达对象。

10.Java中创建一个对象的过程

1.检测类是否被加载2.为对象分配内存3.为分配的内存空间初始化零值4.对对象进行其他设置5.执行init方法

11.对象的内存布局

对象的内存布局包括三个部分:对象头,实例数据和对齐填充。

对象头:对象头包括两部分信息,第一部分是存储对象自身的运行时数据,如哈希码,GC分代年龄,锁状态标志,线程持有的锁等等。第二部分是类型指针,即对象指向类元数据的指针。

实例数据:就是数据啦

对齐填充:不是必然的存在,就是为了对齐的嘛

面试官:对象是如何定位访问的?

答:对象的访问定位有两种:句柄定位和直接指针

句柄定位:Java 堆会画出一块内存来作为句柄池,reference中存储的就是对象的句柄地址,而句柄中包含了对象实例数据与类型数据各自的具体地址信息

直接指针访问:java堆对象的不居中就必须考虑如何放置访问类型数据的相关信息,而reference中存储的直接就是对象地址

比较:使用直接指针就是速度快,使用句柄reference指向稳定的句柄,对象被移动改变的也只是句柄中实例数据的指针,而reference本身并不需要修改。

12.内存屏障

内存屏障,又称内存栅栏,是一组处理器指令,用于实现对内存操作的顺序限制。

内存屏障的重要性:对主存的一次访问一般花费硬件的数百次时钟周期。处理器通过缓存(caching)能够从数量级上降低内存延迟的成本这些缓存为了性能重新排列待定内存操 作的顺序。也就是说,程序的读写操作不一定会按照它要求处理器的顺序执行。当数据是不可变的,同时/或者数据限制在线程范围内,这些优化是无害的。如果把 这些优化与对称多处理(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和共享可变状态(shared mutable state)结合,那么就是一场噩梦。当基于共享可变状态的内存操作被重新排序时,程序可能行为不定。一个线程写入的数据可能被其他线程可见,原因是数据 写入的顺序不一致。适当的放置内存屏障通过强制处理器顺序执行待定的内存操作来避免这个问题。

13.jdk自带工具、jvm命令行、调试工具

1)jps unix上的ps类似,用来显示本地的java进程,可以查看本地运行着几个java程序,并显示他们的进程号。

2)jmap 查看堆内存空间,可以查看堆空间的数据分布情况,新生代和老年代。

3)javac 编译java文件

4)jstack  查看栈内存空间,可以查看多线程死锁的问题,查看各个进程的状态快照。

5)jstat:一个极强的监视VM内存工具。可以用来监视VM内存内的各种堆和非堆的大小及其内存使用量。 

6)jinfo:用来查看JVM参数和动态修改部分JVM参数的命令

7)jconsole:一个java GUI监视工具,可以以图表化的形式显示各种数据。并可通过远程连接监视远程的服务器VM

14.JVM启动参数

在哪设置JVM的启动参数:

1)eclipse需要修改根目录文件eclipse.ini

2)tomcat bin catalina.sh 文件内添加

常用的设置参数;

-Xmx  指定JVM最大 堆内存  例:-Xmx3550m:设置JVM最大堆内存为3550M

-Xms  指定JVM初始 堆内存  例:-Xms3550m:设置JVM初始堆内存为3550M

-Xmn  (默认等效 -Xmn=-XX:NewSize=-XX:MaxNewSize=?) 用于设置新生代大小

-XX:NewSize=1024m:设置年轻代初始值为1024M

-XX:MaxNewSize=1024m:设置年轻代最大值为1024M

-XX:SurvivorRatio=4:设置年轻代中Eden区与Survivor区的比值。表示2Survivor区(JVM堆内存年轻代中默认有2个大小相等的Survivor区)与1Eden区的比值为2:4,即1Survivor区占整个年轻代大小的1/6

-Xss128k:设置每个线程的栈大小。JDK5.0以后每个线程栈大小为1M

-Xmx3550m: 最大堆大小为3550m

-Xms3550m: 设置初始堆大小为3550m

-Xmn2g: 设置年轻代大小为2g

-Xss128k: 每个线程的堆栈大小为128k

-XX:MaxPermSize: 设置持久代大小为16m

-XX:NewRatio=4: 设置年轻代(包括Eden和两个Survivor区)与年老代的比值(除去持久代)。

-XX:SurvivorRatio=4: 设置年轻代中Eden区与Survivor区的大小比值。设置为4,则两个Survivor区与一个Eden区的比值为2:4,一个Survivor区占整个年轻代的1/6

-XX:MaxTenuringThreshold=0: 设置垃圾最大年龄。如果设置为0的话,则年轻代对象不经过Survivor区,直接进入年老代。

 
15.内存溢出和内存泄露以及内存泄露的排查

内存溢出

java.lang.OutOfMemoryError,是指程序在申请内存时,没有足够的内存空间供其使用,出现OutOfMemoryError

产生该错误的原因主要包括:

JVM内存过小。

程序不严密,产生了过多的垃圾。

程序体现

一般情况下,在程序上的体现为:

内存中加载的数据量过于庞大,如一次从数据库取出过多数据。

集合类中有对对象的引用,使用完后未清空,使得JVM不能回收。

代码中存在死循环或循环产生过多重复的对象实体。

使用的第三方软件中的BUG

启动参数内存值设定的过小。

此错误常见的错误提示:

tomcat: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PermGen space

tomcat: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Java heap space

weblogic:Root cause of ServletException 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resin: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java: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解决方法

增加JVM的内存大小

对于tomcat容器,找到tomcat在电脑中的安装目录,进入这个目录,然后进入bin目录中,在window环境下找到bin目录中的catalina.bat,在linux环境下找到catalina.sh

编辑catalina.bat文件,找到JAVA_OPTS(具体来说是 set "JAVA_OPTS=%JAVA_OPTS% %LOGGING_MANAGER%")这个选项的位置,这个参数是Java启动的时候,需要的启动参数。

也可以在操作系统的环境变量中对JAVA_OPTS进行设置,因为tomcat在启动的时候,也会读取操作系统中的环境变量的值,进行加载。

如果是修改了操作系统的环境变量,需要重启机器,再重启tomcat,如果修改的是tomcat配置文件,需要将配置文件保存,然后重启tomcat,设置就能生效了。

优化程序,释放垃圾

主要思路就是避免程序体现上出现的情况。避免死循环,防止一次载入太多的数据,提高程序健壮型及时释放。因此,从根本上解决Java内存溢出的唯一方法就是修改程序,及时地释放没用的对象,释放内存空间。

内存泄露

Memory Leak,是指程序在申请内存后,无法释放已申请的内存空间,一次内存泄露危害可以忽略,但内存泄露堆积后果很严重,无论多少内存,迟早会被占光。

Java中,内存泄漏就是存在一些被分配的对象,这些对象有下面两个特点:

1)首先,这些对象是可达的,即在有向图中,存在通路可以与其相连;

2)其次,这些对象是无用的,即程序以后不会再使用这些对象。

如果对象满足这两个条件,这些对象就可以判定为Java中的内存泄漏,这些对象不会被GC所回收,然而它却占用内存。

 关于内存泄露的处理页就是提高程序的健壮型,因为内存泄露是纯代码层面的问题。

内存溢出和内存泄露的联系

内存泄露会最终会导致内存溢出。

相同点:都会导致应用程序运行出现问题,性能下降或挂起。

不同点:1) 内存泄露是导致内存溢出的原因之一,内存泄露积累起来将导致内存溢出。2) 内存泄露可以通过完善代码来避免,内存溢出可以通过调整配置来减少发生频率,但无法彻底避免。

内存泄露的排查

2.1 确定频繁Full GC现象

首先通过“虚拟机进程状况工具:jps”找出正在运行的虚拟机进程,最主要是找出这个进程在本地虚拟机的唯一IDLVMIDLocal Virtual Machine Identifier),因为在后面的排查过程中都是需要这个LVMID来确定要监控的是哪一个虚拟机进程。找到你需要监控的ID(假设为20954),再利用“虚拟机统计信息监视工具:jstat”监视虚拟机各种运行状态信息。

2.2 找出导致频繁Full GC的原因

分析方法通常有两种:

1)把堆dump下来再用MAT等工具进行分析,但dump堆要花较长的时间,并且文件巨大,再从服务器上拖回本地导入工具,这个过程有些折腾,不到万不得已最好别这么干。

2)更轻量级的在线分析,使用“Java内存影像工具:jmap”生成堆转储快照(一般称为headdumpdump文件)。

2.3 定位到代码

定位带代码,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前面提到的通过MAT查看Histogram即可找出是哪块代码。——我以前是使用这个方法。 也可以使用BTrace,我没有使用过。

Java的内存泄露多半是因为对象存在无效的引用,对象得不到释放,如果发现Java应用程序占用的内存出现了泄露的迹象,那么我们一般采用下面的步骤分析:

1. 用工具生成java应用程序的heap dump(如jmap

2. 使用Java heap分析工具(如MAT),找出内存占用超出预期的嫌疑对象

3. 根据情况,分析嫌疑对象和其他对象的引用关系。

4. 分析程序的源代码,找出嫌疑对象数量过多的原因。

内存泄漏的原因

长生命周期的对象持有短生命周期对象的引用就很可能发生内存泄露,尽管短生命周期对象已经不再需要,但是因为长生命周期对象持有它的引用而导致不能被回收,这就是java中内存泄露的发生场景。

16.如何打破双亲委派模型,为什么要打破?
  1. 自定义类加载器,重写loadClass方法;
  2. 使用线程上下文类加载器;

1.第一次破坏

由于双亲委派模型是在JDK1.2之后才被引入的,而类加载器和抽象类java.lang.ClassLoader则在JDK1.0时代就已经存在,面对已经存在的用户自定义类加载器的实现代码,Java设计者引入双亲委派模型时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在此之前,用户去继承java.lang.ClassLoader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重写loadClass()方法,因为虚拟机在进行类加载的时候会调用加载器的私有方法loadClassInternal(),而这个方法唯一逻辑就是去调用自己的loadClass()。

2.第二次破坏

双亲委派模型的第二次“被破坏”是由这个模型自身的缺陷所导致的,双亲委派很好地解决了各个类加载器的基础类的同一问题(越基础的类由越上层的加载器进行加载),基础类之所以称为“基础”,是因为它们总是作为被用户代码调用的API,但世事往往没有绝对的完美。

如果基础类又要调用回用户的代码,那该么办?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JNDI服务,JNDI现在已经是Java的标准服务,
它的代码由启动类加载器去加载(在JDK1.3时放进去的rt.jar),但JNDI的目的就是对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和查找,它需要调用由独立厂商实现并部署在应用程序的ClassPath下的JNDI接口提供者的代码,但启动类加载器不可能“认识”这些代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Java设计团队只好引入了一个不太优雅的设计:线程上下文类加载器(Thread Context ClassLoader)。这个类加载器可以通过java.lang.Thread类的setContextClassLoader()方法进行设置,如果创建线程时还未设置,他将会从父线程中继承一个,如果在应用程序的全局范围内都没有设置过的话,那这个类加载器默认就是应用程序类加载器。

有了线程上下文加载器,JNDI服务就可以使用它去加载所需要的SPI代码,也就是父类加载器请求子类加载器去完成类加载的动作,这种行为实际上就是打通了双亲委派模型层次结构来逆向使用类加载器,实际上已经违背了双亲委派模型的一般性原则,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Java中所有涉及SPI的加载动作基本上都采用这种方式,例如JNDI、JDBC、JCE、JAXB和JBI等。

3.第三次破坏

双亲委派模型的第三次“被破坏”是由于用户对程序动态性的追求导致的,这里所说的“动态性”指的是当前一些非常“热门”的名词:代码热替换、模块热部署等,简答的说就是机器不用重启,只要部署上就能用。
OSGi实现模块化热部署的关键则是它自定义的类加载器机制的实现。每一个程序模块(Bundle)都有一个自己的类加载器,当需要更换一个Bundle时,就把Bundle连同类加载器一起换掉以实现代码的热替换。在OSGi幻境下,类加载器不再是双亲委派模型中的树状结构,而是进一步发展为更加复杂的网状结构,当受到类加载请求时,OSGi将按照下面的顺序进行类搜索:
1)将java.*开头的类委派给父类加载器加载。
2)否则,将委派列表名单内的类委派给父类加载器加载。
3)否则,将Import列表中的类委派给Export这个类的Bundle的类加载器加载。
4)否则,查找当前Bundle的ClassPath,使用自己的类加载器加载。
5)否则,查找类是否在自己的Fragment Bundle中,如果在,则委派给Fragment Bundle的类加载器加载。
6)否则,查找Dynamic Import列表的Bundle,委派给对应Bundle的类加载器加载。
7)否则,类加载器失败。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1996yrb/p/13944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