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序号发生器-snowflake雪花算法

全局唯一ID,目的是让分布式系统中的所有元素都能有唯一的识别信息。

1.UUID

UUID概述

UUID (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通用唯一识别码。UUID是基于当前时间、计数器(counter)和硬件标识(通常为无线网卡的MAC地址)等数据计算生成的。

格式 & 版本

UUID由以下几部分的组合:

  1. 当前日期和时间,UUID的第一个部分与时间有关,如果你在生成一个UUID之后,过几秒又生成一个UUID,则第一个部分不同,其余相同。
  2. 时钟序列。
  3. 全局唯一的IEEE机器识别号,如果有网卡,从网卡MAC地址获得,没有网卡以其他方式获得。
 

UUID 是由一组32位数的16进制数字所构成,以连字号分隔的五组来显示,形式为 8-4-4-4-12,总共有 36个字符(即三十二个英数字母和四个连字号)。例如:

aefbbd3a-9cc5-4655-8363-a2a43e6e6c80
xxxxxxxx-xxxx-Mxxx-Nxxx-xxxxxxxxxxxx

数字 M的表示 UUID 版本,当前规范有5个版本,M可选值为1, 2, 3, 4, 5 ;

数字 N的一至四个最高有效位(bit)表示 UUID 变体( variant ),有固定的两位10xx,因此N只可能取值8, 9, a, b

UUID版本通过M表示,当前规范有5个版本,M可选值为1, 2, 3, 4, 5。这5个版本使用不同算法,利用不同的信息来产生UUID,各版本有各自优势,适用于不同情景。具体使用的信息

  • version 1, date-time & MAC address

    基于时间的UUID通过计算当前时间戳、随机数和节点标识:机器MAC地址得到。由于在算法中使用了MAC地址,这个版本的UUID可以保证在全球范围的唯一性。但与此同时,使用MAC地址会带来安全性问题,这就是这个版本UUID受到批评的地方。同时, Version 1没考虑过一台机器上起了两个进程这类的问题,也没考虑相同时间戳的并发问题,所以严格的Version1没人实现,Version1的变种有Hibernate的CustomVersionOneStrategy.java、MongoDB的ObjectId.java、Twitter的snowflake等。

  • version 2, date-time & group/user id

    DCE(Distributed Computing Environment)安全的UUID和基于时间的UUID算法相同,但会把时间戳的前4位置换为POSIX的UID或GID。这个版本的UUID在实际中较少用到。

  • version 3, MD5 hash & namespace

    基于名字的UUID通过计算名字和名字空间的MD5散列值得到。这个版本的UUID保证了:相同名字空间中不同名字生成的UUID的唯一性;不同名字空间中的UUID的唯一性;相同名字空间中相同名字的UUID重复生成是相同的。

  • version 4, pseudo-random number

    根据随机数,或者伪随机数生成UUID。

  • version 5, SHA-1 hash & namespace

    和版本3的UUID算法类似,只是散列值计算使用SHA1(Secure Hash Algorithm 1)算法。

​ 使用较多的是版本1和版本4,其中版本1使用当前时间戳和MAC地址信息。版本4使用(伪)随机数信息,128bit中,除去版本确定的4bit和variant确定的2bit,其它122bit全部由(伪)随机数信息确定。若希望对给定的一个字符串总是能生成相同的 UUID,使用版本3或版本5。

重复几率

Java中 UUID 使用版本4进行实现,所以由java.util.UUID类产生的 UUID,128个比特中,有122个比特是随机产生,4个比特标识版本被使用,还有2个标识变体被使用。利用生日悖论,可计算出两笔 UUID 拥有相同值的机率约为
p(n) ≈ 1 - e -n*n/2x

其中x为 UUID 的取值范围,n为 UUID 的个数。

以下是以 x = 2122 计算出n笔 UUID 后产生碰撞的机率:

n机率
68,719,476,736 = 236 0.0000000000000004 (4 x 10-16)
2,199,023,255,552 = 241 0.0000000000004 (4 x 10-13)
70,368,744,177,664 = 246 0.0000000004 (4 x 10-10)

产生重复 UUID 并造成错误的情况非常低,是故大可不必考虑此问题。

机率也与随机数产生器的质量有关。若要避免重复机率提高,必须要使用基于密码学上的强伪随机数产生器来生成值才行。

UUID 是由一组32位数的16进制数字所构成,是故 UUID 理论上的总数为1632 =2128,约等于3.4 x 10123。也就是说若每纳秒产生1百万个 UUID,要花100亿年才会将所有 UUID 用完。

Java实现
/**
 * Static factory to retrieve a type 4 (pseudo randomly generated) UUID.
 * 使用静态工厂来获取版本4(伪随机数生成器)的 UUID
 * The {@code UUID} is generated using a cryptographically strong pseudo
 * 这个UUID生成使用了强加密的伪随机数生成器(PRNG)
 * random number generator.
 *
 * @return  A randomly generated {@code UUID}
 */
public static UUID randomUUID() {
    SecureRandom ng = Holder.numberGenerator;

    byte[] randomBytes = new byte[16];
    ng.nextBytes(randomBytes);
    randomBytes[6]  &= 0x0f;  /* clear version        */
    randomBytes[6]  |= 0x40;  /* set to version 4     */
    randomBytes[8]  &= 0x3f;  /* clear variant        */
    randomBytes[8]  |= 0x80;  /* set to IETF variant  */
    return new UUID(randomBytes);
}

/**
 * Static factory to retrieve a type 3 (name based) {@code UUID} based on
 * the specified byte array.
 * 静态工厂对版本3的实现,对于给定的字符串(name)总能生成相同的UUID
 * @param  name
 *         A byte array to be used to construct a {@code UUID}
 *
 * @return  A {@code UUID} generated from the specified array
 */
public static UUID nameUUIDFromBytes(byte[] name) {
    MessageDigest md;
    try {
        md = MessageDigest.getInstance("MD5");
    } catch (NoSuchAlgorithmException nsae) {
        throw new InternalError("MD5 not supported", nsae);
    }
    byte[] md5Bytes = md.digest(name);
    md5Bytes[6]  &= 0x0f;  /* clear version        */
    md5Bytes[6]  |= 0x30;  /* set to version 3     */
    md5Bytes[8]  &= 0x3f;  /* clear variant        */
    md5Bytes[8]  |= 0x80;  /* set to IETF variant  */
    return new UUID(md5Bytes);
}
生成UUID
// Java语言实现
import java.util.UUID;

public class UUIDProvider{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利用伪随机数生成版本为4,变体为9的UUID
        System.out.println(UUID.randomUUID());
        
        // 对于相同的命名空间总是生成相同的UUID,版本为3,变体为9
        // 命名空间为"xxx"时生成的UUID总是为f561aaf6-ef0b-314d-8208-bb46a4ccb3ad
        System.out.println(UUID.nameUUIDFromBytes("xxx".getBytes()));
    }
} 
优点
  • 简单,代码方便。
  • 生成ID性能非常好,基本不会有性能问题。本地生成,没有网络消耗。
  • 全球唯一,在遇见数据迁移,系统数据合并,或者数据库变更等情况下,可以从容应对。
缺点
  • 采用无意义字符串,没有排序,无法保证趋势递增。
  • UUID使用字符串形式存储,数据量大时查询效率比较低
  • 存储空间比较大,如果是海量数据库,就需要考虑存储量的问题。

2.雪花算法(twitter/snowflake)

雪花算法概述

SnowFlake 算法,是 Twitter 开源的分布式 id 生成算法。其核心思想就是:使用一个 64 bit 的 long 型的数字作为全局唯一 id。在分布式系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且ID 引入了时间戳,基本上保持自增的。其原始版本是scala版,后面出现了许多其他语言的版本如Java、C++等。

格式

  • 1bit - 首位无效符

  • 41bit - 时间戳(毫秒级)

    • 41位可以表示241 -1个数字;
    • 241 -1毫秒,换算成年就是表示 69 年的时间
  • 10bit - 工作机器id

    • 5bit - datacenterId机房id
    • 5bit - workerId机器 id
  • 12bit - 序列号

    序列号,用来记录同一个datacenterId中某一个机器上同毫秒内产生的不同id。

特点(自增、有序、适合分布式场景)
  • 时间位:可以根据时间进行排序,有助于提高查询速度。
  • 机器id位:适用于分布式环境下对多节点的各个节点进行标识,可以具体根据节点数和部署情况设计划分机器位10位长度,如划分5位表示进程位等。
  • 序列号位:是一系列的自增id,可以支持同一节点同一毫秒生成多个ID序号,12位的计数序列号支持每个节点每毫秒产生4096个ID序号

snowflake算法可以根据项目情况以及自身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改

Twitter算法实现

​ Twitter算法实现(Scala)

Java算法实现
public class IdWorker{

    //10bit的工作机器id
    private long workerId;    // 5bit
    private long datacenterId;   // 5bit

    private long sequence; // 12bit 序列号

    public IdWorker(long workerId, long datacenterId, long sequence){
        // sanity check for workerId
        if (workerId > maxWorkerId || workerId < 0)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String.format("worker Id can't be greater than %d or less than 0",maxWorkerId));
        }
        if (datacenterId > maxDatacenterId || datacenterId < 0)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String.format("datacenter Id can't be greater than %d or less than 0",maxDatacenterId));
        }
        System.out.printf("worker starting. timestamp left shift %d, datacenter id bits %d, worker id bits %d, sequence bits %d, workerid %d",
                timestampLeftShift, datacenterIdBits, workerIdBits, sequenceBits, workerId);

        this.workerId = workerId;
        this.datacenterId = datacenterId;
        this.sequence = sequence;
    }

    //初始时间戳
    private long twepoch = 1288834974657L;

    //长度为5位
    private long workerIdBits = 5L;
    private long datacenterIdBits = 5L;
    //最大值 -1 左移 5,得结果a,-1 异或 a:利用位运算计算出5位能表示的最大正整数是多少。
    private long maxWorkerId = -1L ^ (-1L << workerIdBits); //31
    private long maxDatacenterId = -1L ^ (-1L << datacenterIdBits); // 31
    //序列号id长度
    private long sequenceBits = 12L;
    //序列号最大值
    private long sequenceMask = -1L ^ (-1L << sequenceBits); //4095

    //workerId需要左移的位数,12位
    private long workerIdShift = sequenceBits; //12
    //datacenterId需要左移位数 
    private long datacenterIdShift = sequenceBits + workerIdBits; // 12+5=17
    //时间戳需要左移位数 
    private long timestampLeftShift = sequenceBits + workerIdBits + datacenterIdBits; // 12+5+5=22

    //上次时间戳,初始值为负数
    private long lastTimestamp = -1L;

    public long getWorkerId(){
        return workerId;
    }

    public long getDatacenterId(){
        return datacenterId;
    }

    public long getTimestamp(){
        return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下一个ID生成算法
    public synchronized long nextId() {
        long timestamp = timeGen();

        //获取当前时间戳如果小于上次时间戳,则表示时间戳获取出现异常
        if (timestamp < lastTimestamp) {
            System.err.printf("clock is moving backwards.  Rejecting requests until %d.", lastTimestamp);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String.format("Clock moved backwards.  Refusing to generate id for %d milliseconds",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

        //获取当前时间戳如果等于上次时间戳(同一毫秒内),则在序列号加一;否则序列号赋值为0,从0开始。
        if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
            // 通过位与运算保证计算的结果范围始终是 0-4095
            sequence = (sequence + 1) & sequenceMask; 
            if (sequence == 0) {
                timestamp = tilNextMillis(lastTimestamp);
            }
        } else {
            sequence = 0;
        }

        //将上次时间戳值刷新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
         * 返回结果:
         * (timestamp - twepoch) << timestampLeftShift) 表示将时间戳减去初始时间戳,再左移相应位数
         * (datacenterId << datacenterIdShift) 表示将数据id左移相应位数
         * (workerId << workerIdShift) 表示将工作id左移相应位数
         * | 是按位或运算符,例如:x | y,只有当x,y都为0的时候结果才为0,其它情况结果都为1。
         * 因为个部分只有相应位上的值有意义,其它位上都是0,所以将各部分的值进行 | 运算就能得到最终拼接好的id
         */
        return ((timestamp - twepoch) << timestampLeftShift) |
                (datacenterId << datacenterIdShift) |
                (workerId << workerIdShift) |
                sequence;
    }

    //获取时间戳,并与上次时间戳比较
    private long tilNextMillis(long lastTimestamp) {
        long timestamp = timeGen();
        while (timestamp <=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 timeGen();
        }
        return timestamp;
    }

    //获取系统时间戳
    private long timeGen(){
        return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测试---------------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dWorker worker = new IdWorker(1,1,1);
        for (int i = 0; i < 30; i++) {
            System.out.println(worker.nextId());
        }
    }

}
优点
  • 毫秒数在高位,自增序列在低位,整个ID都是趋势递增的。
  • 不依赖数据库等第三方系统,以服务的方式部署,稳定性更高,生成ID的性能也是非常高的。
  • 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特性分配bit位,非常灵活。
缺点
  • 雪花算法在单机系统上ID是递增的,但是在分布式系统多节点的情况下,所有节点的时钟并不能保证不完全同步,所以有可能会出现不是全局递增的情况。如果系统时间被回调,或者改变,可能会造成id冲突或者重复。

3.利用数据库的auto_increment特性

以MySQL举例,利用给字段设置auto_increment_increment和auto_increment_offset来保证ID自增,每次业务使用下列SQL读写MySQL得到ID号

优点
  • 非常简单,利用现有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实现,成本小,有DBA专业维护。
  • ID号单调自增,可以实现一些对ID有特殊要求的业务。
缺点
  • 强依赖DB,当DB异常时整个系统不可用,属于致命问题。配置主从复制可以尽可能的增加可用性,但是数据一致性在特殊情况下难以保证。主从切换时的不一致可能会导致重复发号。
  • ID发号性能瓶颈限制在单台MySQL的读写性能
  • 分表分库,数据迁移合并等比较麻烦
Keep moving forwards~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peng/p/15534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