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AG

JTAG是JOINT TEST ACTION GROUP的简称,JTAG的两个标准IEEE 1149.1(2001)和IEEE 1149.7(2009)。

JTAG中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TAP(TEST ACCESS PORT)和BOUNDARY-SCAN ARCHITECTURE。

边界扫描的基本思想是:在靠近芯片输入输出引脚处,增加一个移位寄存器单元,称为边界扫描寄存器(Boundary-Scan Register cell)

在芯片处在debug模式下时,这些边界扫描寄存器可以将芯片和外围的input/output隔离开来,

对于input,可以通过边界扫描寄存器将信号或数据加载到该管脚中;

对于output,可以通过边界扫描寄存器得到该管脚上的输出信号;

在normal模式下,这些边界扫描寄存器对芯片是透明的。

管脚上的边界扫描寄存器可以相互连接起来,在芯片周围形成一个边界扫描链(Boundary-Scan Chain);

一般芯片会有很多条独立的boundary-scan chain来灵活控制整个chip所有的input/output

TAP主要作用是来管理这些Boundary-Scan Chain,主要通过TAP Controller中的状态机FSM来作用。

TAP可以访问到芯片提供的所有的数据寄存器(DR)和指令寄存器(IR),Boundary-Scan Chain属于DR中很重要的一种。

TAP总共包含5个信号:

1)Test CLock Input(TCK),TAP操作的独立,基本时钟;

2)Test Mode Selection Input(TMS),控制TAP FSM中state的转变;

3)Test Data Input(TDI),

4)Test Data Output(TDO),

5)Test Reset Input(TRST),对TAP Controller进行复位;不是强制要求的,也可以通过5个高脉冲的TMS产生;

通过Boundary-Scan Chain来control/observe 芯片的输入和输出的过程:

1)observe output,将管脚上的输出装载到Boundary-Scan Chain的寄存器中(Capture),然后通过TDO输出(Shift);

2)control input,将TDI中的信号移位到相应Boundary-Scan Chain的寄存器中(Shift),然后将寄存器中的值加载到管脚上(Capture);

DR表示数据寄存器,IR表示指令寄存器,

状态机主要分为DR和IR两条路,每条路都是先进行capture----shift----update,分别对应output的observe-----register shift------update pad

通过TAP接口访问数据寄存器(DR)的一般过程:

1)通过指令寄存器(IR),选择一个需要访问的数据寄存器(DR)包括Boundary-Scan Chain;

2)将选定的数据寄存器连接到TDI和TDO之间;

3)由TCK驱动,FSM控制,pad

在标准IEEE 1149.1中,还规定了一些指令寄存器,公共指令,和相关的一些数据寄存器

芯片厂商一般还会在这个基础上扩建自己的寄存器,来方便debug

1)BYPASS指令和Bypass 寄存器,一位的寄存器,通过BYPASS指令,将bypass寄存器连接到TDI和TDO之间。提供通路测试;

2)IDCODE指令和Device Identification寄存器,Device Identification寄存器中包含生产厂商和部件号码的信息,使用IDCODE指令,

                    就可以通过TAP来访问这些信息;

3)INTEST指令和Boundary-Scan寄存器,Boundary-Scan寄存器就是Boundary-Scan Chain寄存器,是debug中最常用的DR,

                    INTEST命令是使用最频繁的一条指令;

ARM7的debug框图(新的cortex架构的core都采用trace的非侵入方式来debug,不再提供jtag接口)

ARM CPU Main Processor Logic:core的logic包括对debug的支持;

Embedded ICE-RT Logic:包含一组寄存器和比较器,产生debug exception, breakpoint,observe point

TAP Controller:控制jtag scan chain

Boundary Scan的结构:

Boundary Scan Cell的结构:

Out接外部pad,Scan in接Scan out部分。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9-8/p/5859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