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就业空间结构研究思路

 

最近整了个项目建议书,研究北京市的就业空间结构。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倒也不少,我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来用经普数据,在空间尺度和行业划分上比较细致,二来结合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远景目标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在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价值。之前小伟和麦青也做了这个方面的研究,但是整体上还停留在数据分析和基本描述上,对里面的布局特征和影响机制没有深入的研究,而这正是这个课题的重点(如果能中标的话)。

 

就业空间结构作为城市功能布局和形态组织的关键视角,是优化北京城市体系、实现建设世界城市目标的重要途径。世界城市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产业高度集聚、地域分工高效合理、复杂网络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模式和城市形态,北京要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城市,就需要从城市空间结构的角度研究和探索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设与发展模式。与此同时,伴随着城市多中心化现象的日趋明显,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演化机制愈加复杂,亟需深入系统研究。

 

 

我们的想法是基于两次经济普查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手段,对北京市就业空间结构进行多尺度和跨时段的系统研究,刻画北京市的就业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建立就业分布模型,揭示北京市就业空间格局塑造的动力机制和政策效应,从“建设世界城市”这一关键视角探讨北京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演化的路径模式和政策趋势,为北京市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和建设世界城市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证依据。

 

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

第一,本课题对于发展和完善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在内的空间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较为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然而长期以来,有关区域经济总量和结构、城市内部的产业空间布局、土地空间结构的研究比较多,关于就业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采用经济普查数据,从区县和街道办级别的尺度出发,系统地研究北京市就业空间结构的特征和演化规律,对揭示城市空间结构塑造的内在机制、探索建立符合我国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就业空间经济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本课题对北京城市发展的多中心化趋势、对北京市城市功能区组织和产业格局具有重要的实证意义。城市的多中心化趋势成为了北京市最重要的经济景观之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指出, 要建设发展“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改变单中心环状城市发展模式为多层次空间发展模式。本课题将通过空间计量学方法提取北京市的就业中心,验证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并建立北京市的就业分布模型,刻画北京市的就业分布规律,从而为首都的城市功能区组织和产业格局提供实证解释。

第三,本课题研究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学术界目前对北京成为世界城市的条件论证较多,但北京创建世界城市应选择的模式和路径、未来发展预测研究较少。本研究将以就业空间结构的视角探讨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与发展模式,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空间形态组织方案,探索北京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演化的路径模式和政策趋势,从优化城市就业空间结构和调控城市空间经济的角度为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建设世界城市提供政策建议。

 

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北京市就业空间结构的特征分析及功能结构描述,提取北京市的就业中心,拟合建立北京市就业空间分布模型,研究北京市就业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和动力机制,政策建议等。方法就是之前常用的那些个探索性空间分析、距离衰减模型拟合、多元回归等。方法上唯一比较复杂的就是中心提取上,需要一些非参数检验方法,这个我以前没弄过,上次让海燕弄,但没有大的突破,看来这个方面还需要下点功夫,最近倒是买了一堆书,但是一直没仔细看。其他的分析方法就比较传统了,在这个领域搞了这么久的分析,到现在用的也都还是小伟论文里的方法,真是惭愧,小伟毕业时大家对他的论文也都没怎么关注,后来才发现原来里面有很多好的内容,很多分析思路我们一直沿用到今天。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uspa/p/1778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