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集群架构初探(28)常用监控命令

CPU相关

1.w命令

输出信息:

当前时间  up(开机时间) 登录用户数  load average(1分钟、5分钟、15分钟的平均负载)

登录用户  登录终端  远程主机  登录时间  空闲时间  JCPU  PCPU  当前运行的命令行

JCPU指的是与该tty终端连接的所由进程占用的时间,不包括过去的后台作业时间;PCPU 指的是当前进程(即w项中显示的)所占用的时间。

2.top命令

能够实时显示系统中各个进程的资源占用状况

快捷键:

shift+p  按CPU使用率排序  shift+m  按内存使用率排序  shift+t 按时间排序

Tasks:总进程数 running正在运行的进程数 sleeping休眠状态进程数 stopped停止进程数 zombie僵尸进程数(无响应状态)

%Cpu(s):us 用户进程消耗的 CPU 时间 sy 系统进程消耗的 CPU 时间   ni 运行正常进程消耗的 CPU 时间     

id  CPU 空闲状态的时间 wa I/O 等待所占 CPU 时间 hi 硬中断(Hardware IRQ)占用CPU的 si 软中断(Software Interrupts)占用CPU    st 在内存紧张环境下,pagein 强制对不同的页面进行的 steal 操作

Mem:total(物理内存总量 )  free 空闲内存总量    used 使用中的内存总量   buff/cache 用作缓存的内存量

Swap:total(虚拟内存总量)    free 空闲内存总量     used 使用中的内存总量   avail Mem 用作缓存的内存量

PID: 进程pid

USER: 拉起进程的用户

PR: 该列值加100为进程优先级,若优先级小于100,则该进程为实时(real-time)进程,否则为普通(normal)进程,实时进程的优先级更高,更容易获得cpu调度,以上输出结果中,java进程优先级为120,是普通进程,had进程优先级为2,为实时进程,migration 进程的优先级RT对应于0,为最高优先级

NI: 进程的nice优先级值,该列中,实时进程的nice值为0,普通进程的nice值范围为-20~19

VIRT: 进程所占虚拟内存大小(默认单位kB)

RES: 进程所占物理内存大小(默认单位kB)

SHR: 进程所占共享内存大小(默认单位kB)

S: 进程的运行状态

%CPU: 采样周期内进程所占cpu百分比

%MEM: 采样周期内进程所占内存百分比

TIME+: 进程使用的cpu时间总计

COMMAND: 拉起进程的命令

3.htop命令

相对于top命令htop是一个更加人性化、可交互式操作的进程查看器。

安装(需要epel源):yum -y install htop

htop命令详解

4.glances命令

安装(需要epel源):yum -y install glances

glances命令详解

内存相关

free命令

free命令的内容都来自于 /proc/meminfo 文件

参数:-h 人性化输出  -s 3 以三秒间隔持续输出内存状态  参数详解

磁盘监控命令

df命令

参数:

-a:--all,显示所有的文件系统,包括虚拟文件系统
-B:--block-size,指定单位大小。例 df -BM 以MB为单位显示
-h:--human-readable,以人们易读的GB、MB、KB等格式显示
-H:--si,和-h参数一样,但是不是以1024,而是1000,即1k=1000,而不是1k=1024。
-i:--inodes,不用硬盘容量,而是以inode的数量来显示
-k:以KB的容量显示各文件系统,相当于--block-size=1k。
-m:以KB的容量显示各文件系统,相当于--block-size=1m。
-l:--local,只显示本地文件系统。
--no-sync:在统计使用信息之前不调用sync命令(默认)。
-sync:在统计使用信息之前调用sync命令。
-P:--portability,使用POSIX格式显示
-t:--type=TYPE,只显示指定类型的文件系统
-T:--print-type,显示文件系统类型
-x:--exclude-type=TYPE,不显示指定类型的文件系统。
--help:显示帮助信息。
--version:显示版本信息

iotop命令

iotop命令是一个用来监视磁盘I/O使用状况的top类工具

安装:yum -y install iotop

网络监控命令

ifconfig、route、glances、iftop、nethogs、netstat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1016391912pm/p/13216479.html